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食品信任重建 信息公开当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1:17 新京报

  商务部部长助理、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主任黄海7月18日说,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仍达8%,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7%,据调查,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发人深思的是8%和50%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强烈对比。当下的食品安全形势确实不令人乐观,不过,8%的权威数据表明,吃的东西还没有坏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但人们并不相信这一现实。相反,对厂商的承诺、专家的解释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人们普遍持不信任态度。

  这种不信任来自人们的经验。在今天的市场上,公众看到了太多的假冒伪劣商品。不良商人的造假、做伪手段花样翻新,名门大厂也在修改生产日期,跨国公司也在贩卖劣质产品。至于“大头娃娃”、酒精中毒之类的悲惨故事,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面对食品安全危机,厂商当然会解释。但厂商的解释很快就淹没在更多假冒伪劣的信息之中。于是,消费者普遍怀疑商家的诚信。专家也会解释,但事后可能会有媒体报道说,专家似乎与企业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对这样的专家,人们又怎能信任?

  每当出现食品安全危机,有关部门总会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清理整顿。然而,很快,在另一领域,甚至就在同一领域,马上又会曝出更严重的问题。

  如果要扭转人们的心态,厂商、专业团体及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做很多工作,增加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厂商和行业公会应当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监管,通过增强自己的诚信,改变商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卫生、质检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也应当强化其独立性和中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其权威的专业地位。

  不过,这些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作用于人们的心理;而如果从政府角度入手,则可较为便捷地改变人们的心态。

  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增强监管的公正性和效率,使人们相信,政府有意愿、也有能力对食品安全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尤其是需要更多依靠司法监管,让权益遭到侵害的消费者,可以透过司法途径及时获得充分救济。

  这既可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更可约束厂商的行为。

  另一方面,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若能更加透明、公开,则可以极大增强其所发布信息的可信性。目前,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后,照例会进行调查并进行处理,但这种调查经常不够公开,公众并不知道有关方面掌握了哪些证据,是靠什么得出结论、进行处理的。

  对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有关政府部门的调查结论和处理结果固然重要,但结论如欲取信于人,则调查过程就必须公开、透明。假如政府相关部门能经常性地就食品安全问题召开调查性听证会,召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公会、食品专家、医生、律师、消费者等公开举证,由此形成权威的调查报告,则政府的结论,就会获得公众普遍信赖。这样的结论,也可为监管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和企业进行处理提供比较坚实的依据。同时,这种公开透明的调查,也可以就如何完善监管制度提出有益设想。

  长期生活在对食品安全的怀疑之中,会使公众的利益受损。而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有赖于各方努力。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