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去中华绝远之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中华绝远之地(图)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毛泽东大街

  郑和下西洋终点在哪

  郑和船队究竟最远航行到了什么地方?即郑和下西洋的终极点在哪里?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各持一端。有的说最远到了现在的肯尼亚,有人认为最远到了今天的莫桑比克,更有外国学者坚信:郑和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了一周,“中国发现了世界”。

  为弄清楚这一问题,记者从坦桑尼亚沿着非洲海岸继续南行,来到莫桑比克———《明史》里记载的郑和下西洋的终极点。《明史》列传192《宦官·郑和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凡三十余国。”《明史》列传214《外国七·比剌孙剌传》中有这样一段:“又有国曰比剌,曰孙剌。郑和亦尝赍敕往赐。以去中华绝远,二国贡使竟不至。”目前,虽对“孙剌”难以考究,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比剌”位于今天的莫桑比克境内,或说“比剌”就是今天的莫桑比克。

  从《明史》的相关记载可知,“比剌”最基本的地理特征是“以去中华绝远”,因而被视为郑和下西洋的终极点。那么,“西洋”的终极点在哪里?比较流行的“印度洋及其沿海说”与阿拉伯人的概念几乎是一致的。11世纪的阿拉伯人比鲁班尼指出:“……大海一直延伸到僧祗人海岸的索法拉。由于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需要逾越的严重危险,船只从来不敢超过此地一步。西洋就是在此海结束的。”

  在14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对印度洋或西洋的定义是:东起“中国东部”,西尽“僧祗人海岸的索法拉”。大多数中国学者也认为,西洋的终极应该是“僧祗人海岸的索法拉”,“去中华绝远”的比剌应在该地,是郑和下西洋的终极点。

  文明与野蛮的鲜明对比

  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该书认为,莫桑比克岛“最早的名字是Bilad—al—Sufala”。在阿拉伯语地名中,Bilad是普通名词,意为国家;al是冠词,Sufala就是索法拉。也就是说,“比剌”是“Bilad”的音译,是对Bilad—al—Sufala这个专有名词仅翻译其普通名词部分而来的,并以此代替其全称。这种情况在翻译时比较常见,决非偶然。也就是说,《明史》里记载的“比剌”实际上就是“索法拉”。

  从《明史》记载可知,“比剌”与“孙剌”二地相邻近,且后者比前者离中国更远,应在更南方。尽管目前难以认定“孙剌”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但是“在比剌以南”的判断可在阿拉伯人的航行记录中寻找到答案。15世纪末,达·伽马的一名阿拉伯领航员在航程志中这样写道:“朝大陆方向航行,抵达大陆线,同伴啊,直至有名的Sulan,这是Sufala以南的一处浅滩。我的领航员,到处是沙子!此处无粘泥,也无珊瑚礁。”

  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记者参观了葡萄牙殖民者修建的城堡,里面的大炮、铁镣和刑具等使人有阴森恐怖之感,它们是西方殖民主义者野蛮征服当地黑人所犯滔天罪行的见证。西方殖民主义者远航非洲的所作所为,与当年中国的“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莫桑比克海底青花瓷

  记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有一个名叫莫桑比克的小岛,与莫桑比克国名相同,位于莫桑比克北部沿海、莫桑比克海峡北部,是莫桑比克距离马达加斯加最近的地方。它不但风光美丽,而且历史悠久,曾经辉煌一时。“首先抵达该岛的外来者是阿拉伯人,后来是中国人、葡萄牙人和印度人。中国人在岛上还留有瓷器,说明中国人数百年前曾来这里进行贸易”。该岛地理位置特殊,航海家多“到此一游”。然而,由于厄加勒斯洋流从此经过,此处多有海难发生。

  据考证,16世纪下半叶,一艘满载货物的中国船只在经过莫桑比克岛海域时遇难。这艘船所载的货物质好量多,其中绝大部分在过去曾被海盗从海底掠走。2001年5月,专业潜水员再次下海,不料又从海底捞出1500件明朝的青花瓷器和12公斤的金条。其中的一个瓷碗的制作年代是1553年,而绝大多数的年代在明万历年间,即1573年至1619年。

  莫桑比克拥有长达2630公里的海岸线。从莫桑比克岛沿着海岸线南移,在海岸线中部有莫著名港口贝拉,属索法拉省管辖,而“贝拉”与“索法拉”这两个地名颇为引人注目。记者认为,“贝拉”(Beila)也许与“比剌”有什么关系,甚至就是《明史》里所说的“比剌”;《伊斯兰百科全书》里的Bilad—al—Sufala,或许就是对这一地区的称谓,指“贝拉—索法拉地区”。当然,这一问题还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考证。

  郑和船队航行的足迹最远到了哪里?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尚存争议。但是,郑和船队远航莫桑比克,基本成为定论。仅此而言,郑和与他的船队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壮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19日 第四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