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突出社会建设的社会性要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言,社会建设特别强调社会性要求。

  社会建设的社会性,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社会建设是指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完

善社会功能、健全社会保障、增强社会活力、搞好社区建设、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等等,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的内容涉及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性很强的问题,因而,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而言,社会建设特别强调社会性要求。

  突出社会建设的社会性,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社会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社会建设的成果凝聚成社会文明,又可以充实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宝库,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结构和文明系统。

  突出社会建设的社会性,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分化加速,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社会问题更加集中、复杂。社会建设的任务更为繁重,社会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也突显出来,如管理主体单一,管理手段简单,基层自治缺乏,群众参与不够,管理“缺位”等等。在此情况下,党和政府需要更有效地整合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健康成长;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健全与建设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本身也应从其社会性特点出发,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增强针对性。

  突出社会建设的社会性,符合体制改革的要求。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文化体制改革的展开,都需要社会体制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合。社会管理强调的是社会性管理,这样才能对社会体制改革正确定位,避免整个改革系统的失衡。另外,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事务管理的“缺位”状态将在一定阶段内存在,迫切需要从社会管理层面加以调整、改进和完善。社会体制改革需要突出社会性的特点,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使整个体制改革有序进行。

  社会建设的社会性,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主要是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负责主要是发挥政府在管理社会、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社会协同就是要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民间组织的优势,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应努力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在进行社会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创新管理体制的活动中,应把重心放到基层,放到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广泛而切实的社会服务上。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9日 第十四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