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疆短章(笔墨山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蒋子龙

  俗云:“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南疆不算真正到过新疆。”“北疆看风情,南疆看风俗。”

  喀什

  人一生会走过许多地方,真正印象美好而强烈的能有多少?喀什,正是那种去过一次就让你再也不会忘记的地方,却又很难准确地概括它的魅力……

  喀什是神秘的,又是现实的。

  你未到喀什,喀什是现实的。它作为一种常识,让你可感可知:南依喀喇昆仑山,北接天山山脉,东临塔里木盆地,西靠帕米尔高原,喀什正好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再加上有高山融雪汇成的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河,凡山麓和河流流域都水草丰美。

  因此,喀什理所当然的成了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的要站。既充溢着浓郁的异族情调,又弥漫着“唐家风雨汉家烟”……

  喀什又是新疆唯一的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被流行文化演绎得神奇曼妙、令人心向往之的香妃墓,阿巴克霍加麻扎伊斯兰古墓群,以及中国最大的伊斯兰礼拜寺———艾提尕清真寺……

  但是,当你真地走近喀什,才会感到它的神秘和古老,很难真正了解它。

  喀什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首府。随便一个院子里的随随便便的一棵无花果树,就可能已经生长了三百年;冰川流经的地方,桃树都存活了至少有五百年;那些老杏树已说不清活了有多少年,道边常见的极其普通的胡杨,却能“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生生死死,就是三千年!

  南疆的时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如同一瞬。历史在这里显得格外沉凝厚重,你站在喀什,仿佛就站在历史之中。因此,谁又真正能说得清,历史里还掩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喀什仿佛在述说着南疆历史中的神秘情境,站在这里伸手就可以触摸历史,闭上眼睛可以和历史对话,睁开眼睛便又回到现实之中。

  历史即是现实,现实宛若历史……

  历史本来就没有结局,每一个结局都是新的开始。所以,喀什又是崭新的。

  昆仑山脉

  公路像缎带,从西边天际垂挂下来,柔软地跃动着,油光闪闪。我们自下盘旋而上,想去看一看帕米尔高原的山口。据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些惊心动魄、出神入化的山口,就是在这儿拍摄的。

  一路上恍若在仙境中漫游,干燥的中午,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汪清水,仿佛是刚下过大雨,柏油路面还泡在水里。待你走近,水面又移到你更远的前方……或者在公路的一侧出现一片碧海,无边无涯,清波荡漾,海面上有清晰可辨的亭台楼阁,或雄伟壮观,或溢光流彩……

  这一切当然都是美妙的幻象。由于我们并不在饥渴中,所以只看见了它的美丽,不觉得它是一种欺骗。只有你有所求的时候,欺骗才会发生。你最渴望的东西构成对你的最大诱惑,你的渴望就是你的弱点。

  步入仙境是要无欲无求的。

  这种感觉真好,就仿佛一步步离世俗越来越远,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能有这样一番体验,真是不虚此行。我甚至生出更大的奢望,若每年都能来一趟帕米尔高原,清洁身心,净化灵魂,该是多大的福分、多大的快乐?

  一路上我没有看到一个行人,却看到路边有放置得很整齐的东西,一个包袱、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甚或是一件叠放着的羊皮袄,都用石块压着……向导告诉我,山上的牧人下山放牧,越走天气越热,便把用不着的东西放在路边。或十天半月,或一两个月,等到他们的干粮吃完了,回山的时候再一件件拿走。

  其他过路的人不会顺手牵羊地拿走吗?

  不会的,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风俗。

  好,果然神仙境界。也只有这样的风俗,才和如梦如幻的帕米尔相称。这让我想起在戈壁滩上第一次吃西瓜,以为可以不必像在城市里那么拘束了,西瓜子可以往野地里随便吐,西瓜皮可以扬手就投得远远的,不想主人跑过去把我丢弃的西瓜皮捡回来,扣放在路边。并解释说:这是规矩,扣着可以尽量保持西瓜皮的水分,万一后面有遇到意外断了水的人,西瓜皮也可解一时之急。

  好规矩,我此生都不会再忘记戈壁滩上这个吃瓜的规矩。新疆是个好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好规矩?

  越走山越高,气温也越低,阳光从雪峰上折射下来,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袭人的寒气。在一个绝妙的转弯处向导停下来,向我们讲解道:这儿的角度最好,可遥望昆仑山。真是灵境仙台,眼前地脉断绝,但见横空千里,清光炫目。阳峰雪崔嵬,阴崖冰堆玉,“烟霞深护万千重,天上风云起卧龙”,果然是神仙世界。

  难怪这里会成为中国神话的发祥地,顾颉刚先生就将中国神话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昆仑神话,一是蓬莱仙话。而昆仑神话又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是中国远古神话的精华。据史书记载:“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其上有醴泉、瑶池。”于是,昆仑山在中国神话中就成了“百神之所在”,而瑶池的西王母,则是中国神话中最有影响的女神。

  “凌空恍得青云路,回头悠悠觉自然。”我们完成了一次神仙游,下得山来已是皓月悬空,耳边似又响起清人施补华的《疏勒中秋》:“眼中一明月,正映昆仑墟。心中一明月,乍出东海隅。两月本一月,心眼抑何殊……明月在胡天,下照万穹庐。几见我辈人,长吟冰雪都。嫦娥应一笑,佳节今不孤。”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9日 第十五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