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风云激荡的日子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风云激荡的日子里(图)
  1935年7月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师生合影。前排左一为斯诺,左二为斯诺夫人海伦,后排左三为萧乾。

  (文洁若提供)

  文洁若

  编者的话:今年7月19日,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关注并支持过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积极贡献的美国友人,已故著名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女士特作此文,以表达对斯诺的深切怀念。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矗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用中英文镌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1905—1972”。莘莘学子路过这里,从记录的年份自然会联想到上世纪如火如荼的抗战史。斯诺与萧乾就是在那难忘的岁月中结识于燕园的。

  相识于动荡岁月

  1928年,斯诺怀揣母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的介绍信来到中国上海,成为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助手,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和“统一报业协会”的驻东南亚记者。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1933年至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开了“特写的写作”课,此时萧乾刚从辅仁大学西语系转到燕大新闻系,成为他班上的学生。

  课余时间,萧乾协助美国青年安澜编辑《中国简报》,这是一份介绍现代中国文艺界动态及社会大众之趋向和背景的英文周刊。斯诺看到了萧乾为《中国简报》所写的有关中国新文艺的介绍。此时的斯诺,通过与鲁迅和宋庆龄等人的接触,对中国新文艺运动有了初步认识。想把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介绍给西方读者。在姚莘农(姚克)的协助下,他把鲁迅自选的7篇小说译成英文,作为英文版《活的中国》的第一部分,又邀萧乾等人将茅盾、丁玲、柔石、巴金、沈从文、林语堂、郁达夫、张天翼、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译后作为第二部分收入书中,其中还有斯诺点名要的萧乾自己的作品《皈依》。译文发表后,斯诺曾将满满一信封的钞票塞给萧乾,说是他应得的稿费。萧乾说,通过斯诺的加工润色,他所学到的远远超出他付出的劳动,坚决不肯收。

  1935年7月萧乾毕业时,斯诺夫妇送给他一皮箱英文书,可惜焚毁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

  为正义并肩而战

  当年,斯诺的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通过大量通讯报道,反映中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现状,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他赴东北采访。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他又在现场目睹了上海4万多工人举行的反日大罢工,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在题为《远东战线》的报告通讯集中,斯诺揭露了日本“不宣而战”的事实真相。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当天,斯诺联络了好几个国家的记者到示威现场采访。他和夫人海伦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横幅标语之下。那时萧乾在天津《大公报》工作,从当晚的新闻电讯稿中获悉游行的壮举以及学生被殴打受伤一事,次日赶回北平,陪斯诺夫妇走访几家医院,慰问被打伤的同学。当年6月,斯诺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的特派记者,但仍在燕大兼课,积极从事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由于以斯诺夫妇为首的众多中外记者的努力,“一二·九”运动的消息很快传播到全世界。

  1936年6月,萧乾采访了在南京担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岂料报道见报时,新闻检察官把萧乾所写的访问记中关于谴责日本关东军的侵略暴行和对“一二·九”学生运动赞扬的内容统统砍掉了。萧乾将此事告知正在上海的斯诺,斯诺立即让萧乾写封介绍信,他立刻去会见冯玉祥将军。不久,上海一家英文报纸就刊登了东京政府向南京政府强烈抗议的消息,指责冯玉祥向美国记者斯诺发表了对日本不友好的言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兼《大公报》驻英记者,斯诺则在中国工作到1941年2月。他和路易·艾黎等人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从内蒙到云南,开办了2300所小工厂,为后方生产纺织品和日用品,为前方制造手榴弹,缓解了战时物资的短缺和失业问题。

  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携手建设新中国。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战场。8月15日巴黎解放。入秋,携带着美军随军记者证的萧乾,在巴黎的斯克里勃旅馆走廊里偶然遇见了斯诺。萧乾正要随美国第七军向莱茵挺进,斯诺则是苏联准许在东线采访的6位美国记者之一。那一次他是特意从罗马尼亚赶到巴黎来观光的。旧雨重逢,他们在酒吧间海阔天空地聊了一个下午。斯诺告诉萧乾,《皈依》备受美国读者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他深情地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当萧乾问起海伦的近况时,斯诺没有正面回答,萧乾隐约感到这对夫妇的感情可能出了问题。他有些替海伦抱屈。他说,海伦刻意让斯诺在旅华的洋人中穿得最考究,为斯诺不知操了多少心,而斯诺只顾工作,完全不在乎吃穿。

  重洋难阻的情谊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1960年,斯诺作为《展望》杂志的记者重访中国,当时萧乾正在柏各庄国营农场泥一脚水一脚地干活。斯诺向负责接待的老舍打听萧乾的情况。老舍回答说:“萧乾正在人民公社快活地劳动着,他对写作已经毫无兴趣。”斯诺回国后,把这个插曲写进了1962年出版的新著《大河彼岸》中。1964年至1965年,以及1970年,斯诺又两次访问中国。1979年,萧乾重访美国,专程到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去看望海伦。她于1949年与斯诺分手后,独自住在这里,直到1996年1月11日去世。

  1993年4月,萧乾在家中接待中美合拍《斯诺》影片的摄制组,讲述他与斯诺的交往。但此片终因资金短缺而搁浅。

  萧乾在与斯诺的交往中,对他善于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钦佩不已。1936年,斯诺在《星期六邮报》上预言:“日本不久要招来一场行将震撼全世界的抵抗。”1944年4月9日,他又在该报上预言,殖民主义必将灭亡,无论中国或南斯拉夫都不会成为莫斯科的卫星国。

  从斯诺身上萧乾学到了作为新闻记者的优秀品质:揭露邪恶,反对横暴,扶持正义,捍卫真理;到民众中,了解他们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向往什么,憎恨什么。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9日 第十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