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报道中国 记录历史(五洲茶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6: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辉

  发现中国,关注中国,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外国人,以不同方式走进中国。这是他们的故事,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故事。

  旅行家、冒险家、考古家、商人、传教士、政治家、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中国

的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

  进入20世纪之后,活跃于历史前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外国记者。记者职业往往与冒险联系在一起。这些外国记者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总是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中国,感应着这片动荡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他们笔的分量不同,他们的观点和倾向也不尽相同,甚至分属不同阵营,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中国历史现实重要的目击者。他们亲历了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不少爆炸性新闻,都是经他们之手公布于世,从而影响着中国与世界。

  在众多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外国记者中,斯诺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也最有影响力的佼佼者。

  斯诺从美国来到东方,最初的目的地是想到印度去,中国不过是他的途经之地。但当他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就选定了它。与汉学家不同,他关注的不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是独特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记者,他更有现实感。他关注中国民众的苦难,关注日本对中国的蚕食与侵略。苦难、动荡、战争、革命……种种现实刺激着他,吸引着他。他本能地感觉到,这是可以让他大有作为的舞台,从职业角度说,还有什么比神秘性、突发性事件更能诱惑记者?

  1935年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从酝酿到爆发,居住在北京的斯诺、海伦夫妇都积极投身其中,直接发挥外国记者的特殊影响。他在北京的家,成为燕京大学东北流亡学生和中共地下组织秘密接头、开会的地方。

  1960年斯诺重访中国时,他在北京和当年认识的一些学生积极分子重逢。他们中间有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有后来担任过外交部长的黄华。姚依林当年曾在斯诺家中举行过党的会议。著名出版家陈翰伯也在斯诺家里参加过类似会议。他这样说过:“我们逐渐了解到,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人,就在斯诺的起居室里。”这就难怪,斯诺夫人海伦后来在回忆录中自豪地说:在我们家里策划了一次革命!

  斯诺亲自参加了“一二·九”的游行,他所拍摄的游行场面,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还是斯诺,1936年如探险家一般走进陕北,成功地直接采访了一系列中共领袖,并用照相机拍摄了他们的形象。他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依然存在的真相,《西行漫记》从此也就成了20世纪报道中国的经典之作。

  这就是斯诺的意义。当他介入中国事件,以自己的眼睛观察现实、独立报道时,他已不单纯是一个记者,而是记录历史的人了。

  不仅仅斯诺一人,从“九一八”事变一直到抗战胜利,不少外国记者来到中国,用他们的眼睛目击这里的一切,与中国民众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曾经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在上海主编英文刊物《密勒氏评论报》的鲍威尔,亲自前往沈阳“九一八”事变柳条湖铁路爆炸现场采访,于蛛丝马迹中看出日军的现场伪造。1936年,还是他,最早在刊物上发表斯诺关于红军和毛泽东的报道。

  史沫特莱亲历了西安事变全过程。她,与新西兰记者贝特兰一起,把发生在西安的一切,通过广播,通过电讯,向全中国、向全世界报道。

  抗战期间在重庆最有名的美国记者白修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河南饥荒和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腐败的真相,使访问美国一时风光十足的宋美龄,顿时失去了头上的光环。

  1944年,一批驻重庆的外国记者,要求前往延安,努力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

  报道中国,记录历史。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恰逢斯诺百年诞辰来临,彼此相关又交叉的主题,醒目地凸现于历史天幕下。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9日 第十六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