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理性看待“奥赛金牌大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08:42 沈阳晚报

  第16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日前结束,四名中国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其中来自武汉二中的周舟还获得第一名(7月18日《新京报》)。而几天前,在第36届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我国的5名选手发挥出色,也全部获得了金牌。

  9名选手参赛,全部获得金牌,这本该是件了不起并且可喜可贺的事情。可至少在许多中国人眼里,这又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之事。中国学生拿“奥赛”金牌,简直就跟玩儿似的

,数量太多了。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获得的金牌总数名列前茅,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奥赛金牌大国”。

  然而,对于“奥赛金牌大国”这个荣誉称号,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我们所以能在“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至关重要原因,是我们派出的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并且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为了应付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全国,搞起了各个级别奥林匹克比赛,一级级发现苗子,层层选拔选手。而在其他国家,参加国际“奥赛”基本上是由学生自由报名,虽然有些国家也有选拔,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奥赛”,像中国组织得这样好。

  很显然,层层选拔和强化训练机制,是中国学生取得“奥赛”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拥有“奥赛金牌大国”这个荣誉称号,并不代表中国学生就比外国学生学得好,或者更有天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更重视、更喜欢和更乐于追求这个荣誉。不仅组织者乐于追求,参赛的学生更乐于追求这个荣誉,因为“奥赛”金牌、银牌将是他们以后考大学的重要“砝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都将获得“奥赛”金牌作为了“破格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全国范围内的“奥赛”选手层层选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学教育的正常秩序,打乱了一些中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中国虽然是“奥赛金牌大国”,但我们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却与之完全不相称。事实上,我们的中学生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其发展后劲就不如教育发达国家的学生,我国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远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面对如此严峻事实,我们怎么能对“奥赛金牌大国”这个荣誉称号而沾沾自喜?

  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只不过是一种知识水平的测试,只能考察一名选手的应试能力。而要成为科研人才,是要会做研究,而不是会考试,是要有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而不是要有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该是我们理性看待“奥赛”金牌,并对“奥赛”层层选拔制度、“奥赛金牌大国”这个荣誉称号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正如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所言:“数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多少奖,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易家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