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高考移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0:24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最近,从湖北转到海南并摘得海南省理科状元桂冠的李洋被限制报考一类院校,他已经稳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成了泡影,无奈之下,他表示将选择复读。

  限制不如欢迎

  王文琦

  不少限制高考移民政策出台的初衷,无不是为了保护本地学生的利益。有人提出,限制的原因还在于,害怕这些高考移民“高中”之后“忘记乡里”,将来毕业远走高飞,不知反哺本地。这两个考虑,应当说是有其合情之处。但是,从更高的层面考虑,却缺乏合理之处。什么是教育公平?同样难度的试卷,A省500分可以上大学,B省600分也投不了档,这难道就是“公平”吗?不是,这才是规模惊人的“不公平”,高考移民正是公民自觉地对这种“不公平”的抵制。最大的公平是对所有学生的全面公平,这才是政府应当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而不是通过行政甚至立法手段阻止这一全面公平的实现。至于移民考生将来会不会回来就业,这就要看地方治理的水平如何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法治日趋完善和户籍羁绊的放开,“用脚投票”正在成为居民迁移和大学生择业选择居住创业地的方式。今天限制高考移民可以打出维护本地考生的旗号,同理,明天限制外来人口就业也可以打出维护本地人口就业的旗号。最终,一个拒绝移民(须知移民社会是极具活力的社会)的地方未必能有什么灿烂前景。

  我看,对待高考移民,不但不应禁止和限制,真正开明的地方还应该敞开怀抱给予他们和主人一样的权利。尤其要认识到,新主人带来的不仅是“竞争和威胁”,更有“借鉴、学习、提高”甚至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机会。

  同情不能取代公正

  瀚海风

  诚然,出现高考移民的根源,在于现行的高考招生体系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比如由于经济上的差异,各地的录取分相差悬殊,这给了某些头脑活络的人以可乘之机,同时,各地在高考政策上的偏差,也加剧了高考移民的流动。从这个角度而言,让年仅16岁的李洋去背负不能被一本录取的后果的确有些残酷。

  但公众对李洋的同情之声,能否取代高招中的程序正义?我以为,万万不可。因为如果为李洋破例,实际上就意味着政府对高考移民这一在特定招生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对策的间接认同,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考移民们的侥幸心理,这其实是对更多考生的不公平。

  李洋是违规者,同时也是制度的受害者。人们对于李洋的同情,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角度,但这种同情,绝不能盲目地滥用,绝不能取代程序中必须坚持的正义,这是一条必须恪守的原则。唯有如此,才会在现行的高招制度体系下,保障考生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若以李洋事件作为一个参照标本,触动有关部门设计出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高招制度,那才是功德无量的事。(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