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满纸打油诗 耿耿“文革”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0:32 南方都市报

  午后的仰忠街某居民大院静悄悄的。三楼一个小房间靠窗的桌上,一束百合花散发着幽幽的芬芳,书、本子、杂志长短不一地叠放着。最上面一本只有巴掌大小,封皮上是三个苍劲的钢笔字——“打油诗”。

  一幅黑白照片斜靠在窗口,照片中打油诗的作者赵谨良安详地微笑着。7月5日,这位78岁的老人走完了自己朴实平淡的一生。

  “赤色分子”,入狱惨遭毒打

  赵谨良的儿子赵军在医院太平间里给父亲换上新睡衣的时候,再次看到父亲背上那两道深深的疤痕。这伤疤,是赵谨良年轻时留下的,那时的他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年纪。

  1928年,赵谨良出生在广西玉林,家境殷实让他有条件上了大学。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赵谨良在家乡毅然加入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中。他以笔为武器,撰写了大量抨击国民党统治的文章。国民党把他定为赤色分子,抓进牢里关了几个月,直到他的母亲花了不少钱才把他赎出来。那两道疤痕,记录着赵谨良在牢里遭毒打的经历。

  批判“文革”,写下一册“打油诗”

  赵谨良留下的“打油诗”,实际上是一本过期小日历本做成的诗集。打开诗集,其中几页日历纸的背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他用钢笔写下的诗句:‘文化革命’太荒唐,牛鬼蛇神遍地生”、“官厅选干玩儿戏,民间生妖闹笑话”。

  诗集中有不少是他嘲讽、批判“文革”的诗句。从落款日期看,都是近些年写的。老伴梁姨说,赵谨良在“文革”中并没有遭到什么批斗。但对这场深重的浩劫,他到年老时仍耿耿于怀。

  儿子赵军说,父亲在“文革”时曾经加入过派性组织,但一听说该组织在武斗中设伏杀害了许多人,父亲就立即退出了该组织。

  女儿赵民还记得,“文革”期间,父亲所在单位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写批判某领导的书面材料,唯有父亲不写。赵民说,父亲的思想虽然有些保守、传统,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见解。

  争分夺秒,老来自学ABC

  在“打油诗”诗集底下,是一本英文单词本,同样是用过期日历做的。上面有赵谨良用铅笔抄写的单词,旁边还注有音标、意思和用法。

  打开书桌抽屉,里面全是学英文的磁带、录像带和图书。老伴说,1994年,67岁高龄的赵谨良开始自学英文。每天晚上都要反复练习读、听、写。在英国生活的两个小外孙一回来,他就抓住机会和外孙们练习口语。

  对为何热衷于学英语,赵谨良曾解释说,女儿、女婿在英国,学英语就可以跟他们更好地沟通;而且,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学习英文很必要。

  梁姨回忆说,她经常在凌晨醒来时,看到老伴在昏暗的灯光下埋首苦读,劝他早点休息,他却置若罔闻,甚至连在医院做化疗的时候也不放过。

  “生死乃是一回事,活得一日乐一日,只要活得有意义”,梁姨收拾老伴遗物时,看到老伴3个月前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本报记者 许黎娜实习生 阮雅

  图:

  赵谨良,生于1928年,广西玉林人,毕业于广西大学历史系。曾在广州市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工作。7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