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访郑和中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0:36 北京晨报

  600年前,郑和开始了远洋之旅,七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东海岸,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之远、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600年后,本报记者“踏”着郑和足迹,以电话连线的方式寻找历史遗迹、现实影响和精彩传奇,全景展现这位中国航海家的伟大航程和杰出才华。

  特别鸣谢

  感谢郑和研究专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历史学家郑鹤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研究专家刘重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史研究专家、博导毛佩琦,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南京郑和后裔、第二十世孙郑宽涛大力支持本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特别报道”采访,提供大量资料、图片。感谢海洋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提供图片资料。

  寻访

  发现

  印度古里:港口变船厂

  ◇昨日留痕

  古里(今印度科利科泽)是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终点,也是后四次前往非洲东岸和阿拉伯国家的大本营,而且极可能是郑和的生命归宿地。他一生曾7次造访古里,在这里,他为船队补充淡水和食物;在这里,他为大明朝赚取丰厚的贸易利润。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向古里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的敕书,赐给诰命银樱为了纪念这件大事,郑和在古里立石勒碑。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的第一块碑。

  ◇今日连线

  科利科泽的古代港口位于贝普里,由于港口淤积严重,大型船舶已转移到250公里外的柯钦码头。贝普里的码头逐渐萧条,演变成一个自然村落,村民以造船作为主业。村头的巨大船坞正是古代港口遗址,郑和宝船就曾经停泊在这里。

  记者向科利科泽的当地记者和学者了解这里的郑和遗迹,结果一无所获。中国的玄奘、成龙早就为印度人所熟悉,但印度人却不知道郑和以及他与古里的宿命般联系。

  肯尼亚:

  “中国女孩”来华求学

  ◇昨日留痕

  当年,郑和船队曾远达肯尼亚。今天,在肯尼亚拉穆(LAMU)群岛中的帕泰(PATE)小岛上,有些法茂族居民自称他们的祖先是中国人。他们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许多许多世代以前,中国的水手们与非洲部族藩王首领们贸易经商,藩王给他们长颈鹿带回中国。一艘中国船在帕泰岛东岸触礁遇难,水手们游泳上岸,随身带来船上的陶瓷及其他货物。日久天长,他们娶土著女子为妻,给村子取名“上加”(SHANGE),当地老辈人说,这是上海(SHANGHAI)的谐音。

  ◇今日连线

  日前,肯尼亚“中国女孩”来华寻根之旅在中国掀起一股新奇的“郑和旋风”。这个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19岁女孩据传是当年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近日她还来中国参加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

  记者连线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了解到,沙里夫的父亲是当地人,母亲是中国后裔。知道是中国后裔时,她“非常自豪、非常骄傲”,她还给中国使馆写信,希望能来中国学中医,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据悉,经中国教育部特批,沙里夫9月将来华求学。

  北京:郑和曾装三不老”

  ◇昨日留痕

  北京有条胡同曾是郑和故居,这条胡同如今叫三不老胡同,在西城区新街口附近。据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这条胡同原名“三保老爹胡同”。“老爹”是古代对长辈的尊称,郑和小名三保(或三宝),胡同因而得名。清代这里改称“三伯老胡同”。因用京白促读,“三保”与“三不老”音近,久而久之,就被讹传读为“三不老胡同”了。

  ◇今日连线

  郑和故居在今天三不老胡同的具体位置,已经难以查考。有说在东口路北第二门,(第一门原为明代奸相严嵩府);有说是路南第二、三门;有说是路南第三门(现三不老6号)为正院、第二门为跨院,而路北第二门为花园。记者昨天在三不老胡同看到,三不老6号院规模犹在,格局犹存。整个环境显得很安静,木制大门非常厚重,两侧残损的门墩仿佛在向人诉说它曾经的沧桑。大院内显得有些杂乱,但厢房完整,屋角飞檐让人想见当年的气势。

  福建长乐:建造郑和巨像

  ◇昨日留痕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年~1433年),郑和奉使西洋,庞大舟师累驻长乐太平港的史实,屡见于郑和及其随使各自的著作之中。长乐太平港是郑和国内航程最后一个驻泊地,江阔水深、港隐内陆腹地,是一个天然避风港和供应淡水的远洋良港。

  ◇今日连线

  据长乐旅游局有关人士介绍,长乐市近年捐资近千万元兴建了长约2公里的景观走廊——“郑和广潮,再现了郑和当年率船队出洋的情景。广场上的郑和石雕塑像高14.05米,寓示郑和七下西洋的首航时间为公元1405年,基座宽7米、高2.8米寓意着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据悉,石雕像重达700吨,用141块优质花岗岩精琢而成,基础深入岩层3米,可抗12级强台风、8级以上地震,是迄今国内外最大的一尊郑和石雕像。

  马来西亚:郑和是个“神”

  ◇昨日留痕

  郑和七下西洋曾五访满刺加?穴马六甲?雪王国,每次都受到国王和大臣们的热情接待。早在该王国创建之初,满刺加王国便派使者到中国求援,明朝皇帝派遣郑和鼎力相助,使该王国日渐强盛。在满刺加最繁华的时期,马六甲港流行着84种语言,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国际商贸港口,是当地华人把满刺加译为马六甲。

  马六甲市的三宝山下有三宝庙,据传,凡是到该庙敬拜过的官员都能平步青云,郑和在马来西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今日连线

  7月5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国际会展中心,来自云南昆明的161艘郑和宝船微缩仿真模型摆成“飞燕阵”,重新展现当初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时的壮观阵势。这次纪念郑和七下西洋的展览旨在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过程、航海技术、观测天象测定方位的手段、造船的工艺以及对马六甲和整个世界的影响。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主办方负责人戴女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马来西亚人对郑和的了解比许多中国人还要熟悉。在他们心目中,郑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给马来西亚带来很多先进技术的伟人,更是一个被崇拜的神。

  新加坡:宝船模型亮相

  ◇昨日留痕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据《郑和航海图》记载,郑和舰队下西洋到了马六甲海峡最南端,这是从中国到西洋的一条重要航线,需经过一个高约六米的很像龙牙齿的巨石,即“龙牙门”。此龙牙门位于新加坡拉柏多公园的海岸和圣淘沙岛海岸之间的海峡,而郑和当时就是以这块巨石作为其船队航线的标志。

  ◇今日连线

  在新加坡有座“郑和馆”,展示着郑和下西洋时的海洋航运仪器、船模、资料和文物。创办者是两位海事工程师、“郑和迷”黄上智和曾炽杰先生。他们还创建了颇具影响的“郑和之友”协会,通过网站与世界“郑和迷”交流。谈到办馆的初衷,曾炽杰先生说:“郑和一直‘缺席’西方人编写的世界航海家名录。西方世界把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当作神话来解读……郑和的名字应该在世界航海史上永存。”

  据悉,“郑和之友”协会正在中国打造符合造船原理、又有历史依据的“郑和宝船”模型,这个长高约2米、宽0.5米的模型近日将亮相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中的“郑和与亚洲海事展”。

  

寻访郑和中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