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用“郑和下西洋”舌战“中国威胁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0:36 北京晨报

  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吴建民

  ■一个现实

  西方老百姓不知郑和下西洋

  “我驻外二十余年,主要是在美国和欧洲,我感觉除了西方史学界对郑和有些了解以外,很多老百姓并不了解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事件,”吴建民在评价郑和下西洋在国外的影响时,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做了比较,“客观地讲,西方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件事对世界的变化和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发现新大陆后随即欧洲向美洲大陆移民,出现了美国这个国家,成为二十世纪最强大的国家。可是郑和七下西洋虽然船队更庞大,载人更多,但完了就回来了,并没有留下太深的痕迹。”

  ■一次遭遇

  “郑和下西洋”舌战“中国威胁论”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哪儿呢?吴建民说,他在国外当了九年大使,发现国外的“中国威胁论”非常有市场,为了说服“中国威胁论”者,他援引了郑和下西洋的例子。“有一次我到法国军事学院,有一个军官问我;‘中国越来越强大起来,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强大起来之后你怎么保证不对外进行侵略?’我就引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例子,‘1405年-1433年,中国郑和舰队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当时我们的武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世界上还是冷兵器的时候中国已经是热兵器了。我们的文明比访问的国家也先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没有侵略,我们给人家带去了贸易,带去了中华文明,带去了瓷器、茶叶和丝绸,完后中国人又回来了。’”

  他说郑和下西洋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个事情也让人想到中国人更久远的传统。“孔夫子2500年前讲过和为贵,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我讲这些故事给外国人听时外国人都听神了,他们说还会有这样的事情?”

  ■两重意义

  宣告和平崛起,保持开放心态

  吴建民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纪念郑和下西洋有两重意义:第一就是宣告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如果说二十年前人们对中国会不会崛起还有疑虑的话,那今天中国崛起已经是一个事实了。全世界不乏对中国崛起感到忧虑的人,当今世界正在出现一场大辩论,从美国、欧洲到日本,发展中国家都在辩论,核心是中国崛起之后什么样,中国崛起之后对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拿郑和下西洋作为例子,600年前中国是世界上头号大国,中国的军事、科技、文化、经济力量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没有人能跟中国人匹敌,而中国人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去征服人家,对人家进行殖民化。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中就要跟别人友好相处,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说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这是很重要的根据。”

  “另一个意义,就是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保持开放的心态,让全中国都懂得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他说,1820年中国的GDP占全球的1/3,但是到194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不到1%,129年中国一落千丈,“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怎么进一步发展,要开放,国家要开放,地区也要开放,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一份遗产

  外交政策传承和平文化

  “今天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你要概括起来不能不说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从中国的和平文化中继承下来的重要遗产,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视和平、尊重对方、平等互利都是从郑和七下西洋当中能看出来的,有些方针今天来看还在延续。”

  晨报记者王大鹏/文李木易/摄

  郑和下西洋之历史追踪

  郑和身后

  三大谜团

  为何七下西洋?

  一说寻建文帝,二说袭帖木儿汉国,三说发展贸易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穴1405年?雪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派他下西洋。

  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明史研究专家毛佩琦教授表示,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说他为了寻找在争夺皇位战争中失败而销声匿迹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就记录了这一理由;二是为了包抄帖木儿汉国,帖木儿汉国和灭亡的元朝渊源极深,郑和下西洋那一年,帖木儿汉国东征明朝的20万大军正在路上;三是认为下西洋为了发展贸易。

  毛佩琦认为,长达20余年下西洋只是为找建文帝并不符合明成祖的性格,而帖木儿汉国东征由于统帅病死而夭折在路上,发展贸易说法在明代自给自足社会体系下缺乏内在动力。“这些说法都难以令人信服。”

  毛佩琦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基于明成祖朱棣整体的政治目的。下西洋并非是孤立的事件,七下西洋是明成祖对治理明帝国政治理想的体现,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显示。

  著名明史研究专家刘重日老先生则认为,15世纪西方各国也正在开展航海的探索活动,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应该是那个大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真身葬于何处?

  一是南京牛首山,二是印度古里,三是海葬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完成与西洋各国贸易活动的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终年62岁。客死异乡的伟大航海家郑和死后尸体存于何处成了一桩历史之谜。

  目前这一问题有三种看法,一是郑和死后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另一说郑死后尸体留在了印度古里;还有传说,认为郑死后时值盛夏,因担心尸体不便运回国,而且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当时部署按照伊斯兰教礼节将其葬于大海,仅带回靴子和一缕头发。所以牛首山之郑和墓只是一衣冠冢,并无尸体。

  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宽涛认为,郑和死后正是葬于南京牛首山。而中科院郑和研究专家郑一钧则明确表示,海葬说法缺乏根据。

  此外,南京大学的专家陈显泗等也认为当时条件下处理尸体的方法很多,技术上可以保证尸体不过快腐烂;同时,其部下应该无权擅自处理郑和的尸体。而在史料中记载,宣德皇帝赐葬南京牛首山,在古代赐葬必须是尸体安葬,不可能是衣冠冢。另外专家认为,明代用水银作防腐处理已盛极一时,即使布衣百姓存放尸体,也可以采用水银防腐。

  为何终止远洋?

  面对明朝渐衰的国力,兵部侍郎火烧航海图

  1424年,朱棣的病逝给下西洋的活动带来巨大影响,明仁宗登基后,元老级朝廷重臣夏原吉,在明仁宗登基后重新执掌了户部,他向新皇帝建议控制和减少国家不必要支出,明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较为保守的财政经济政策开始在全国实行,下西洋活动遂被停止。

  在第七次下西洋后,宣宗下令严禁船只出海航行,以及停止所有建造远洋帆船及修缮工作,违反者都被处决。远洋活动终止后,西洋各国也逐渐不再来中国朝贡。明宪宗时期,朝廷准备再次下西洋,并想拿出当年郑和用过的航海图参看,结果这些宝贵资料被兵部侍郎刘大夏一把火全都烧掉了(学者们对这段历史有不同的看法)。

  “刘大夏当时认为自己做的是利于国家的好事,但他没有看到,明朝财政经济的趋紧实际上与多年庞大军费开支、各种巨大的工程以及洪水瘟疫的发生都有关系。”刘重日说,下西洋则成了首先被指摘的对象。

  然而郑和航海详细史料和那些确曾有过的伟大壮举还是被后来大多数人逐渐遗忘了,同时被淡忘的还有开拓进娶发现世界的精神。

  晨报记者贺岩

  郑和下西洋之现实意义

  

我用“郑和下西洋”舌战“中国威胁论”

  外国人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外交政策有何影响,现在研究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现实意义?记者采访了曾驻外二十多年,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的吴建民先生。

  外国人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外交政策有何影响,现在研究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现实意义?记者采访了曾驻外二十多年,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的吴建民先生。

  郑和下西洋之收获宝物

  七下西洋17携回种动物

  

我用“郑和下西洋”舌战“中国威胁论”

  郑和下西洋船队到底带回了哪些“宝物”?郑和后裔、第二十世孙郑宽涛向记者提供了一系列有史可查的统计数据: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总共带回了17种动物,22种药品,23种珍宝,51种布料,29种香料,其他日用品8种,木料3种,颜料8种。

  珍奇的宝物是民间议论的焦点,由于郑和的航海,中国人第一次见到非洲的长颈鹿,只不过它实在像传说中的“麒麟”,大臣们把它颂扬为预示太平盛世的神兽。

  古代中国人相信麒麟是一种神兽,并认为仅在太平盛世时才会出现。1412年,永乐皇帝下达了第四次出使西洋的命令,当郑和船队主力仍在印度洋向非洲海岸靠近时,他的一支分宗船队携带着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国王进贡给明成祖的珍奇“异兽”——一只长颈鹿(上图)回到了南京。

  除了长颈鹿被带到中国,非洲的斑马、羚羊也同样随船队来到中国,当时西洋诸国进献的最大一颗珍珠竟然有七两五钱重。有意思的是,据说郑和的船队还带回了一种名叫“aidai”的一种奇特物品,这种东西可以将文字放大,它可能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单片眼镜。

  晨报记者贺岩

  谁赢得海洋,谁赢得世界

  如果拿西方航海家与郑和航海做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数字:哥伦布航海船属于百吨级,与郑和船队中体量最小的八橹船属于同一级别。哥伦布航海只有零星几十人,而郑和却带去了浩浩荡荡的两万多人的大军。然而这样的巨大优势却没能持续下去,西方500年间扩张成一种强势的全球文明,追溯其源头,便找到地理大发现这个起点。而中国从天朝上国一路堕落,在失败与屈辱中开始现代化历程,文化反思自省总是在对比西方为什么成功、中国为什么失败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一方面,深深陷在百余年来衰败历史中的民族主义者,经常自卑地忘了中国曾经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强国”,而习惯了以弱者的心态自视。另一方面,在了解了600年前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船队无论在技术、规模还是豪华程度上都远远比87年后的哥伦布船队强得太多之后,国人的自卑又会变成骄傲,骄傲地让我们足以躺在祖先的臂弯里睡觉。

  郑和航海所在的15世纪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个世纪,欧亚大陆两端,一个庞大的陆上帝国正在收缩,一个边远的小王国正扩张成海上帝国。15世纪前半叶,大明帝国的远航停止;世纪后半叶,西方航海发现新大陆与印度航路。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整个东方历史上,都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西方大航海也开启了世界历史的另一个新时代。

  是什么导致巨大的优势变成了劣势?答案只有一个:郑和后继无人。设想一下,假如西方只有一个哥伦布,没有其他同样对航海充满兴趣的人,没有大量的投机商、移民,那美洲大陆也不过是多了几个欧洲人的脚印而已。而郑和下西洋正是因为后继乏人才让中国错失良机,从此一落千丈。这里面当然有朝廷“海禁”的责任,但比“海禁”更可怕的是中国人放弃了海洋立国的意识。

  致力于复原宝船的老海军郑明说他担心过了7月11日郑和航海纪念日,全国人民的海洋意识会再次凉下来,所以他要把提醒国民树立海洋意识进行到底。因为,“谁控制海洋,谁赢得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也失去家乡。”晨报记者王大鹏

  

我用“郑和下西洋”舌战“中国威胁论”

  

我用“郑和下西洋”舌战“中国威胁论”

  在明成祖朱棣治下,郑和六下西洋。郑和巡海绘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