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利群:媒介与女性研究的三个问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2:40  人民网 微博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讯作为“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第14届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中国传播论坛”于2005年7月18日—19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的高层学术论坛。论坛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刘利群做了主题发言。

  以下为刘利群发言摘要:

  媒介与女性研究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我今天的演讲只是把现在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最基本的,最困境的问题在这里向大家报告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听到不同的,虽然是比较冷门的,但是是不同的声音,如果上述大家听了比较多的能够引起共鸣的演讲之后,大家也可以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

  一是理论方面的本土化问题,二是研究的系统化问题,三是实践的主流化问题,我先把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讲一下。这次参加AMIC会议觉得非常振奋,因为在整个大会里面,在那个会上是有两场关于媒介与性别的研究,也就是说这在国际社会里现在认同程度越来越高了,在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现在主要使用的理论是两个,一个是我们的主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是一个理论,另外一个理论是现在学界用的比较多的是社会性别的理论。

  为什么用这两个理论分析,现在比较少的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而是在用社会性别的理论,首先是源于这个研究的属性还是属于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以及女性学等学科之间交叉的研究,媒介与女性侧重的是从女性视角和立场进行媒介分析的研究,从媒介在女性生存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认识传媒的研究。这个研究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研究的比较普遍,凡是它开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都会开设这样的选修课,比如说性别研究,比如说女性研究,比如说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等等,还有像女性的形象分析等等研究,现在在中国我看到一些教授写的东西,他把它归做媒介批评中间的一类,媒介批评有很多类,比如政治经济学派的,比如解构、文化、文化研究等等,女性批评也算做媒介批评中的一类。

  我们在国内大多使用的理论还是社会性别的理论,社会性别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觉得在座的学者可能知道它的英文是(英文),(英文)是西方女性主义创造的词汇,它在原文里面没有意译,英文里面只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后来70年代西方欧美妇女运动之后,它把这个概念引入进来,以区别原有的(英文),性别的概念,现在在中国因为理论还在起步阶段,关于(英文)我们是叫什么东西大家现在还有争议,现在大多人使用的是社会性别,实际上它强调的东西是跟以前自然生理性别的不同,也就是强调人的性别是生下来有一个自然的属性,实际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断地被社会同化,被社会化,被社会建构。

  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同点,我们都叫媒介与女性研究,现在中国做女性研究的大概有60多个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是第一家把媒介和女性找到联系的点,作为研究的方向,国外更多的叫性别研究,如何把它本土化,这个过程有很多的不同。性别研究实际上是强调了在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中对男性和女性同时都在建构,从自然的差异把你扩大化和绝对化,已经固定化,否定了人类自然多样化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否定了人性中多样化的成分。

  为什么性别研究更多的侧重到了女性研究?是因为可能女性对这个感觉和反应更强烈一点,因为在整个目前社会阶层或者社会分工状态之中女性的位置都相对更低一点,所以她对这种意识更强烈,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研究不是说只针对人类中的一半女性,而应该是针对整个人类生活,我看到AMIC会议中所有都是(英文),全部都是媒介与性别的研究。

  现在包括中国在内,世界范围之内性别理论作为对媒介与性别研究非常重要的理论,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包括联合国范围内,联合国教科文范围内所用的报告已经把这个变成了非常重要使用的词汇,我上周到摩洛哥参加性别与科技联合国报告的起草,它也是非常明确的用了(英文)这个词,这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比较成熟。

  现在我谈一下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理论具有它的普遍意义,但是利用到个体或者个案当中需要有一个结合点,这个理论实际上在形成过程之中本来也受到很多挑战,比如说在美国大家认为这是白人的女性创造出来的,会有黑人的女性对它进行挑战,认为它只反映了一部分的利益。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三世界国家认为这个理论更多的是符合发达国家女性的或者性别的研究,可能对第三世界的关照程度不够,在中国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为社会性别理论毕竟是在欧美兴起的,有它自己的历史必然性,对于中国来说它应该是一个舶来品,是一个外来文化,而且中国的历史是几千年有我们自己性别秩序的价值观。

  比如说我们讲到的和谐,我们讲到的平衡,我们讲到的差异,平等的观念,使得我们对这种理论本身可能在接触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抵触,我们认为很多东西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易经》中会说乾到成男,坤到成女,大家认为乾坤是很正常的东西,乾为阳,坤为阴等等,为什么说中国现在没有女性主义或者是社会性别理论的天生土壤,到目前为止没有孕育出这种思考,因为跟我们如何嫁接,如何接轨,这个理论如何能够关照到中国实践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到现代社会来讲,到了近现代中国妇女在新文化运动当中,在五四运动当中都有非常大的妇女解放运动,但这和西方非常大的不同是我们妇女解放运动是以觉醒的男性来引导妇女解放运动,而不是她自身的,它是整个大的民主革命中的一部分,不是自身的过程,这又是我们在研究中如何让它理论本土化非常重要的点。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是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把它至于一个基本法的高度,这里面又存在和西方的不同,现在社会进入转型期,大家对过去文革当中性别特征反动的过程,大家又形成了比如说如何回归传统价值,如何回归传统女性的角色,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跟西方创造出的理论,让它如何关照到中国实践需要研究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性别理论思潮的传入为中国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范式,也是分析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因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西方存在很多相异处,如何贴近理论和实践,如何开拓本土的创新观点以及将来如何我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性别传播理论,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研究的系统化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研究好像还是比较零散的,零落在各地的研究,因为在中国进行媒介与女性研究是比较短的历史,而且它有特定的背景,这个背景是1995年在中国开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因为我们是东道主,因为我们有地域性的特征,是承办国家,所以这个领域里开始引起大家的关注。

  现在这个研究公平的讲它还是自身稳定发展的趋势,虽然没有很大的流行起来,但是它还是有些学者进行关注。比如说在中国学位论文万方的资料库里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都会有几十篇在研究这些东西,但是媒介与女性研究如果从媒介的角度来讲,从最经典的传播学角度来讲,我们要对整个媒介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包括传播者,也包括传播内容,也包括传播过程,还要包括传播的效果以及对受众的影响,但是现在研究的系统化程度是非常不够的,也就是说大家集中在哪儿呢?大家集中的热点是媒介中的女性的形象,我觉得集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这个比较直观,研究出来大家一看一目了然是有这种特点,第二是比较简单,我把她定时进行录像,采集样本就可以进行分析了,而对传播者研究和对媒介的效果研究者可能都需要更复杂的东西。

  学者集中在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现在比较多,包括各种类别的媒介,比如说广播的、电视的、网络的、影视剧的、新闻的等等,也包括各种媒体,这些东西对研究中,比如说广告中的东西研究的是最多的,比如广告中会有75-80%表现出来的女性是家庭主妇的形象或者是洗衣粉的代言人,或者是化妆品的代言人,或者是厨房用品的代言人,新闻中会有很多的研究结论,比如说在新闻中女性基本上出现第一频率比较少,第二出现了基本上就是受害人的形象或者是当事人的亲属的形象,或者是见证人的形象,也就是说她作为主流的权威的话语来源情况是非常少的。另外会对很多影视剧中的形象,包括现在热播的比如说《中国式离婚》、《牵手》等等,这些内容文本中性别的质证和含义都做了很多的研究。

  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的状态,比如说我们没有对妇女使用媒介种类偏好的研究,比如说女性受众对媒介需求的专业研究,还有对女性媒介的研究,这些研究都非常少,而且它的解释也存在着争议。另外对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的研究也非常少,只有在1994年的时候为了配合世妇会紧急的妇女研究所和当时社科院的新闻研究所做了这个研究,10年过了因为世妇会开过了就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教学方面我们回过头去看十五新闻传播类学科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是没有的。

  另外,在主流媒体和核心期刊上我们进行过检索,当然比例是非常低的,可以说用百不足一来比喻,屈指可数。专注于这个研究的大多数仍然是女性学者,也就是说男性学者比较少,而且女性学者中知名的女性学者研究也不是很多见,整个媒介和女性研究的系统化还需要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不是特别多,有影响力的学术阵营目前没有真正的形成,因为新闻传播领域是热点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女性和媒介的研究应该说还是一个边缘性的课题,距离一个真正的显学的地位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实践主流化的问题,研究的成果,如何评估我们的实践问题。首先谈一下什么叫主流化,在联合国方面,在1995年的世妇会上有189个国家政府签署了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在这个行动纲领中确定了12个和妇女相关的重大关切领域,12个领域中包括教育、政治、经济等等,其中妇女与大众传媒被确定为12个领域之一,它排再第十,这个领域现在得到了全世界系统的关注,它的策略是什么呢?

  策略目标就是提升传播媒介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促进媒体内容中良性平等意识的发展。它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社会性别主流意识,因为中国国务院发表了两度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对这个领域都有非常多的界定,但是根据联合国2004年对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的评估以及中国发表了一个中国妇女情况的紫皮书,现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这也是问题之一,有六个方面,我只把这个念一下。

  第一,社会性别意识未能被充分的纳入传媒政策的主流。第二,妇女拥有媒体数量较少,特别是边缘地区使用媒介的资源有限。第三,妇女参与媒介决策程度较低,数据统计是高层媒体决策层妇女占4%,中层占9.6%。第四,大众媒介对妇女问题报道不足。第五,新闻教育中缺少性别观点,没有开设任何性别平等的媒介素养课程,对公众缺少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性别分析能力。最后跟大家报告的一点也是非常高兴的,我们学校从下学期开始就开设了媒介与女性研究的方向,是硕士研究生的方向,将来希望得到大家的继续支持和关注,谢谢。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