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吃树皮照样摸日寇老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3:07 新文化报
  新闻提示

  影视剧里塑造的特工形象大都是身手敏捷、智慧超群、出手阔绰、随身携带高科技武器和侦察设备的人,似乎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完成任务。

  60多年前,姜焕周和他的抗联战友在没有粮食,只吃棉花、树皮、野葡萄梗;没有淡水,只能喝雪水、马蹄印里积水的情况下,用最普通的望远镜、电台、帐篷、铁锹等物品出色地完成了长期侦察日军敌情的任务。“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吃树皮、棉花都是真的”

  “大部队在东北抗日时,我在苏联学习,没有能够参加战斗,觉得很遗憾;没想到,大部队转移到了苏联,我却有机会回东北侦察敌情了,觉得很高兴。”7月6日下午,在天津市河西区的家里,80岁的姜焕周讲起当年的事儿,显得特别有精神。12岁加入抗联次年去苏联学习

  我在1925年8月出生,老家在黑龙江省宝清县。1937年,也就是12岁那年加入了抗联第七军第三师,父亲姜国臣是当时第三师第十团团长。由于年龄还小,1938年的春天军部派我到苏联学习文化知识。

  “刚到苏联时,一所坦克学校的负责人提出让我加入苏联国籍,然后到他们那里去学习,将来在苏军中做军官、娶美女、住高楼、开汽车,总之有很多好处。可是,我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当时就想在苏联多学些文化知识,然后报效祖国,当我很委婉地谢绝对方的好意时,那个负责人显得很失望。”姜焕周乐呵呵地说道。

  我选择了无线电专业,这个专业为日后回到东北侦察日军敌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当时就希望能有机会为国而战,哪怕流血牺牲。”姜焕周说。16岁时回到东北侦察敌情防止被发现撒一路黄烟面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为防范日军再从东部突袭,苏联红军派遣抗联教导旅10多个小分队五六十人回到东北侦察日军动向。

  1941年7月初的一天夜里,姜焕周和另外4名战友趁着没有月亮,背着电台、干电池、饼干、手榴弹、铁锹、斧子、锅、帐篷等30多公斤重的物品悄悄钻进黑龙江省饶河县的苇塘里,开始了一年多的侦察生活,姜焕周主要负责用电台向苏联红军汇报敌情。

  侦察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踪迹,他们在兜里装满了黄烟面,只要在走过的脚印上撒点黄烟面,敌人的军犬就闻不到气味了。除了要防止被敌人发现外,对他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没有粮食补给。27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吃草根树皮脸都浮肿了

  姜焕周说:“很多人以为书上说的抗联战士吃树皮、棉花、草根是夸张,作为一个亲自经历过那样环境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些都是真的,而且有时会更艰苦。”

  那时,由于日军的封锁,抗联战士侦察的地点方圆百里都没有一户人家。小分队从苏联背过来的粮食很快就吃没了。但是侦察是个长期任务,不可能随便回去,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一旦没有粮食吃了,只能吃野菜根、榆树皮(靠近树干的薄皮)、棉衣里的棉花,就着马蹄印里的积水(里面常有飞虫)和雪水充饥。最苦的时候,曾经27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长期吃草根、树皮,把大家的脸都吃得浮肿了。看到动物也不敢开枪一旦开枪就会暴露目标

  难道姜焕周他们侦察的地方,真的一点儿食物都没有吗?答案是否定的,山林里也有许多动物。一次,姜焕周他们正趴在树下侦察,忽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庞然大物。大家定睛一看,竟是一头大狗熊,狗熊一见人,撒腿就跑。饿了几天的战友们立刻举起了枪,但是谁也没有开火。大家知道一旦开枪就会暴露目标,侦察任务就很难完成了。这种情况,姜焕周和战友们遇到了无数次。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有一首歌曲这样描写战士们过夜的情况。姜焕周对此深有体会,寒风凛冽的冬夜,大家就蜷缩在火堆旁的雪地上睡觉。夜里太冷了,有的战友下意识地将脚靠近火堆,结果把鞋都烧着了。酷热难熬的夏夜,大家睡觉也要小心,因为山里面有蛇。资源极其匮乏,小分队缺少药品,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得挺着,一旦被蛇咬到,麻烦就大了。敌人牵着军犬喊着“抓活的”一头野猪救了他们一命

  生活上的困难的确很大,但最危险的事情还是被敌人发现他们的踪迹。姜焕周说,记得有一次他们正趴在山上侦察,忽然听见不远处在喊“抓活的”,紧接着听见日本兵牵着军犬往山上跑的声音。战友们立刻从山洞附近撤离,留下姜焕周手里牵着炸药的引线准备与上来的日本兵同归于尽。

  就在这时,忽然听见一声嚎叫,一只大野猪从姜焕周所在位置的不远处窜了出来,向远方跑去。一阵乱枪之后,野猪没有了踪影,敌人也没有了动静。姜焕周和战友们长舒了一口气,庆幸那头野猪救了他们一命。

  这样的生活直到1943年的春天才结束,与姜焕周一起去做侦察工作的50余人在回到苏联境内时只剩下30余人,牺牲的战士多数是被冻死或者饿死的。正是因为有了姜焕周他们的前期摸底,使得开战后苏联红军很快将日军击溃。

  1945年8月,姜焕周随苏联红军打回国内。实习记者 樊亮文/图姜焕周1925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宝清县,12岁加入抗联。1938年春去苏联学习无线电专业。1941年7月回到东北侦察敌情。1946年,他到民主联军总部驻图们办事处担任外事参谋。1957年调任东北公安军司令部边防六团政委。1962年,调任天津市干部疗养院党委书记。“文革”期间,姜焕周受到了迫害,被关过牛棚两年。1972年,调任天津市中心医院任副院长。1985年离休。

  刺刀向母亲 她说出鸡蛋下落至今还后悔 那怎能告诉鬼子

  “日寇侵略时我还小,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有些老人虽然不能完全回忆起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但总有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从这些记忆碎片中可以窥见日寇铁蹄下民众生活的一角。记忆碎片一

  人物:裴大娘

  年龄:68岁

  片断:我就恨啊,恨日本鬼子,痛彻心扉地恨,那时没过过安生日子。日本人将嫂子弄上了床,嫂子一脚把鬼子踹下去,逃了出来……鬼子想占有漂亮嫂子被嫂子一脚踹趴下

  裴大娘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一些短暂的记忆还原了她那时的遭遇。

  裴大娘的二哥在哈尔滨,结婚后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河北,农村人小脚,梳着髻,可从城里来的嫂子却穿着很前卫、梳了短发还是大脚,嫂子被当成地下工作者给盯上了,整天躲。嫂子不但漂亮而且脱俗,鬼子就想要占有她,一到村子里就把人都集中到一起,让把嫂子交出来,为了保护嫂子,全村人把嫂子藏起来,终于没让鬼子找到。

  鬼子找不到嫂子,就放出狼狗,挑出村里年纪最大的左爷爷让狗咬,逼着村里人交出嫂子。大狼狗冲着左爷爷的腿就是一口,把肉都撕掉了,可是爷爷硬是咬着牙没开口。鬼子走了以后,左爷爷说:“就算死也不能让鬼子欺负我们的人。”

  鬼子贼心不死,还是把嫂子堵住了,把嫂子弄到炕上后,就在地上解衣服,嫂子一脚将其踹趴下。这时鬼子集合哨响了,嫂子这才捡了条命。鬼子一直在村里,把人都吓跑了,结果嫂子怀孕生产时找不到接生婆,嫂子大出血离开了,孩子也没活成。

  三哥结婚时,裴大娘6岁,新娘子穿着红衣裳还没拜天地,鬼子就来了,嫂子立刻把裙子脱下来,穿上老太太的衣服,用锅底灰把脸、手都抹黑了,只露出白牙,鬼子一看嫂子很脏,就没理会嫂子。村里家家通地道我家救过一个八路军

  后来,村里组织儿童团,把村外大树当作信号。鬼子从东边来,孩子们就让大树向东歪,村里到处是地道,“挖地道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地道通到我家菜窖,我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突然从菜窖进了我家才知道。原来,从我家的地道不但能到别人家,还能跑到村外去。

  “有一次鬼子扫荡,抓八路军,村里人还不知道呢,就听见枪响,一个八路军突然进了我家,这可把我们给吓坏了,后面就是鬼子啊!”说着老人紧张起来。家人赶紧递给他一条凳子,八路军踩着凳子就跳到隔壁家跑了,“打死也不能说。”大人叮嘱赶紧把凳子撤了,话音刚落鬼子也到了。

  “小孩地,大大地好地,给你吃一块糖地!”鬼子拿出糖诱惑小孩子。

  “没有啊”、“我没看到啊”……鬼子找了一圈,因为我们一个胡同两侧都是人家,鬼子也没看明白,没找到,就到别的地方去了。藏鸡蛋的地方告诉鬼子以后打死我也不会说了

  “一听到鬼子来了,村民吓得魂不附体,身强力壮的男子都得躲起来,否则就被抓走干活去了,女人们赶紧藏起来,连鸡蛋得都藏好。”

  一次鬼子来了,母亲就把鸡蛋藏在门后用土埋了起来,鬼子进村把人集中起来,向各家要鸡蛋。“小孩,大大地好,鸡蛋地哪里?”鬼子问。见谁也不说,鬼子拿起刺刀对着母亲,“我就非常害怕,怕我娘被扎坏了,就说‘有啊!有啊!别打我娘’!”那12个鸡蛋被鬼子抢走了。

  “你怎么能告诉鬼子呢,没出息!”鬼子走了,裴大娘被母亲数落了,后来,小伙伴取笑:“你羞不羞,把鬼子带到家里找鸡蛋。”当她给3岁的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儿子给我一巴掌,“这一巴掌把我打醒了,我恨鬼子,也恨自己,怎么能把藏鸡蛋的地方告诉鬼子呢。”“那时候太小了,鬼子那么凶狠,害怕啊,以后就知道了,打死也说‘没有’!这是我一辈子的伤,一辈子的痛!”老人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啊,小日本不是被我们打跑了吗!”

  “对亲人再也不会提这些了,我受不了啊!”讲完这些事,老人心里很不舒服,服了安眠药才睡着了。

  之后的几天,裴大娘几次给记者打来电话,她不断地说:“我不该把藏鸡蛋的地方告诉日本鬼子啊!”

  记忆碎片二

  人物:蔡淑芹

  年龄:72岁

  片断:日本兵败退时埋下几个大铁桶,那也许是日军侵华的罪证……本报寻找在东北沦陷时期和整个抗战期间,不能忘却的记忆,说出您被岁月尘封的沉痛,让我们一起缅怀、一起感受……热线电话0431-96618

  日寇败退时埋几个大铁桶谁有先进设备帮探测一下

  日本鬼子来时,蔡淑芹的家就在现在吉林农业大学附近的村子里。当时有一对日本夫妻俩来到村子里种菜,13岁的蔡淑芹就给日本人种菜去了,早晨带着饭,中午在地里吃,“每天摘完菜就放在日本人事先准备好的大铁筐里,但从没看见有人来买菜,也不知道他们都送哪里去了。”

  突然有一天,日本人的院子出现一个大坑,种菜的人把几个大铁桶滚进大坑里,当时大家很纳闷:“日本人这是干什么?”第二天,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蔡淑芹看到大坑被埋上了,日本人的门窗都封上了,人也不见了,后来才知是抗战胜利了。“还欠我10多天的工钱没给呢!”

  老人还记得,那几个大铁桶就在吉林农业大学对面的试验田里。“那里也许埋着日本侵略的罪证!”老人说。前段时间,老人特意到那块地看看,因为时间太久了,具体位置记不清了,“如果谁有先进的设备能不能帮忙探测一下,看看日本鬼子到底留下了什么东西。”老人想让读者能帮她出出主意。本报记者苗颖

  新新闻19个医疗队到家给抗日老兵看病

  本报讯 (记者 王瑾 通讯员毛占义)昨天上午,由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军区政治部选派的19支“爱心献功臣医疗队”带着药品,分赴全省9个市的19个县(市),为那里的老兵治病送药。

  据悉,我省现有在乡复员军人、在乡革命伤残军人、烈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10万多人,其中抗日老兵约3000人。在战争年代,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负伤致残,有的积劳成疾,平均年龄已达76岁,基本或全部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解决他们的医疗困难,今年我省已是第五个年头为他们送医送药。

  每个医疗队都由3名至4名医护人员组成,他们携带医疗器械和价值2.5万元的老年病常用药品,医疗队所到之地将集中为抗日老兵检查身体,老兵行动不便,病残情况严重的,将上门治病送药。

  由于优抚对象数量较多、老兵医疗难度较大,今年19个医疗队将分赴全省:二○八医院—榆树;65301部队医院-德惠;二二二医院-永吉;省武警总队医院-桦甸;四六一医院-梨树;省军区八一医院-公主岭;省第二荣军医院-东辽;省第一荣军医院-辉南;二○六医院-梅河口;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靖宇;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安图;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汪清;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龙;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龙井;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大安;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通榆;省人民医院-镇赉;三二一医院-长岭;空军航空大学医院-前郭。

  电影中的抗日
吃树皮照样摸日寇老底(组图)
  赵一曼去留肝胆两昆仑电影档案片名:《赵一曼》出品:东北电影制片厂

  1950年出品导演:沙蒙编剧:于敏主演:石联星 张平
吃树皮照样摸日寇老底(组图)
张莹等《赵一曼》剧照

  故事回放临刑时赵一曼大义凛然

  1933年,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奉命在日军占领下的哈尔滨市电车工人中开展工作。1935年冬,传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部队举行联欢晚会,营地却被敌人发现,赵一曼带着一个排掩护部队突围,终因负伤而被俘。某夜大雨滂沱,赵一曼等三人逃离途中被敌人追上,抓回狱中。临刑时,她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摄制故事电影留下多个“第一”

  抗日战争刚结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接收了日本人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在其原址上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即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当时很困难,缺乏设备。”于敏回忆说。这位91岁的老人是《赵一曼》的编剧,也是解放区和新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写作剧本时,连赵一曼的照片也没见过,赵一曼的故事无不是口口相传。无奈之下,只好寻求“第三手材料”,最大的收获来自抗联女战士、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李敏(本报7月13日曾做过专访报道)。记忆过人的李敏提供的大量细节,构成了于敏笔下赵一曼的战斗场景。

  电影留下了多个“第一”:这是后来曾执导《上甘岭》等影片的著名导演沙蒙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也是著名演员石联星的第一部电影,这部影片为新中国捧回了第一个国际电影表演奖,在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石联星获得女演员奖。故人故地孙女心目中的赵一曼

  赵一曼,这位被敌伪报纸惊呼为“骑马挥刀红衣女侠”的传奇女子,哪里是她生命的起点?她31岁的生命又经过了哪些驿站?2005年4月,赵一曼的长孙女陈红向记者讲述了赵一曼身世的认定过程。

  19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宜宾县白花场白杨嘴村一户李姓人家诞生了第7个孩子,父亲李鸿绪将这个女婴取名为李坤泰,乳名端女儿,字淑宁。

  女孩子到10岁就该裹脚了,母亲强行给赵一曼裹脚,却被她剪掉缠脚布,当着客人的面在堂屋里洗脚,以示抗议。

  1926年,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她来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已经怀孕的赵一曼奉调回国。

  1935年秋,根据工作需要,赵一曼只身来到东北,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11月15日,赵一曼所率部队被敌人包围,她左手被子弹打穿。几天后,由于汉奸告密,敌伪包围了赵一曼住地。战斗中,赵一曼子弹打光,左腿负重伤被俘。

  从日伪档案中发现的另一份编号为“特密4759号”的《关于审讯赵一曼女士效果的报告》说:“7月26日对赵一曼女士的电刑操作准确,新式电刑器具功能发挥正常,给了赵一曼女士超负荷的最大压力。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关押在医院里的赵一曼争取到了看守她的警士董宪勋和女护士韩勇义。6月28日晚上,他们将赵一曼从病房后送出后向抗日游击区逃去,就差那么一点点……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杀于珠河小北门外,年仅31岁。

  看到母亲的遗书后,陈掖贤失声痛哭,后来他把“赵一曼”三个字用钢针和蓝墨水刺刻在了自己的左小臂上。

  赵一曼就义前留下的那封遗书,让人看后不忍再读。

  在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向押送人员要来纸笔,写下这样的字句:“宁儿:母亲对于你没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53年,陈掖贤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工业学校任教。政府要给赵一曼的家属发抚恤金,通知陈掖贤去领,他却不肯,他说:“我怎么能花给妈妈的钱呢,妈妈为国家捐躯,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1982年8月15日,54岁的陈掖贤病逝,没有给两个女儿留下任何遗产。

  四川宜宾在修建赵一曼纪念馆时,要在馆门前立一尊赵一曼的塑像,有人想到了她的孙女陈红。于是,连着一个多礼拜,陈红每天都要去当“模特”。赵一曼的塑像落成后,与赵一曼共同生活过的东北抗联老战士和宜宾白花场的老人们都认为,这个塑像酷似真实的赵一曼。当时战场东北抗日联军顽强抗击日伪军

  1935年1月,战斗在北满地区的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5年夏,日伪军集中3000人对第三军进行空前的“大讨伐”,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军决定由军长赵尚志带主力部队转移,第二团和第三团留在珠河根据地继续活动,以牵制敌人。随后,这两个团的干部、战士们与日伪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二团政委赵一曼,就是在这时殉国的。

  东北人民对赵一曼怀有特殊感情。在哈尔滨,有以赵一曼的名字命名的“一曼街”;在黑龙江省的珠河即现在的尚志市,赵一曼被捕的地方——春秋岭已改名为“一曼屯”。

  赵一曼留存在世上的照片只有两张,一张她身着白色旗袍,怀抱一个约几个月大的孩子;另一张是在日伪档案中找到的她躺在病床上的模糊照片。留声机受刑记录中的赵一曼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生前写下的诗《滨江抒怀》

  “……将竹筒插入赵一曼女士的喉管,把辣椒水和汽油掺混一起,一口紧一口地往里灌。等肚子鼓涨起来,再用杠子在肚皮上压,灌进去的辣椒水和汽油又全从口鼻和下身溢出来……”——侵华日军档案中赵一曼的受刑记录据《中国青年报》(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