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导演了啤酒“甲醛门”风波?(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3:24 金羊网-新快报
  国家七部门澄清啤酒含甲醛事件

  专题撰文 新快报记者 林晨 实习生 魏怡兰 杨海燕

  一个“95%的国产啤酒含甲醛”的消息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韩日两国紧急回收中国啤酒的国际恶果。

  其实,甲醛成为啤酒行业的焦点话题这次并不是头一回。早在两年前,深圳金威啤酒在国内首度打出“不添加甲醛酿造”的旗号,吸引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业内一片“恶意炒作”的指责。因为金威啤酒的这一说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国内其他啤酒企业在酿造的过程中都添加了甲醛。

  回到现在。在短短十来天里,由“甲醛门”引发的啤酒风波被迅速放大,引发了种种的猜测和议论也一直让人困惑。透过“甲醛门”事件,我们看到了导致该事件被放大的一个合力———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企业危机公关的脆弱以及政府在短时间内的集体失声。

  虽然在上周六国家七部门举行的“联合说明会”让该事件终于得到解决,但是该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媒体吹起“甲醛门”风波的泡沫?

  在《环球时报———生命周刊》报道后的几天。不少媒体在没有任何求证的情况下,却几乎都不假思索地引用该报道中关于“95%以上的厂商都使用了甲醛”的说法。而媒体的第二次炒作,其中也有大量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报道。例如,有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说“据食品安全法规定”,而国内根本就没有《食品安全法》。

  不能否认,媒体是抱着为公众负责的态度来报道新闻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媒体存在各取所需甚至断章取义的行为,林林总总的信息大相径庭,并非专家的消费者们只能雾里看花。

  在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上,媒体和公众总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揣度一切”,从“致癌牙膏”、“苏丹红事件”到今天的甲醛啤酒,凡是和嘴沾边的物品,只要媒体稍微参与,总能激起千层浪。

  然而,事实证明很多媒体在报道时都存在消息源不实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在传播时对事实本身的误导,而此次“甲醛门”事件更是凸现出媒体报道存在着相当大的泡沫。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一些标准和监管措施的缺失,当前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传媒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互联网迅速传递到最广大范围的读者。然而那些只吸引眼球和点击率的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将知情权引入歧途。

  反思二:有关部门频频失语助长谣言传播?
谁导演了啤酒“甲醛门”风波?(图)
  如果说,媒体的不实报道对此次事件负有责任的话,那么政府有关部门则为消息的广泛传播发出了“默许”的潜台词。

  本月初爆出啤酒含有甲醛的消息以来,很多的媒体也对该消息提出了相应的质疑,但是因为政府部门的一直失语,导致了公众获取权威信息的渠道被堵塞,很多媒体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来对整个事件进行定性和报道。

  在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权威声音的时候,只有各类专家的分析和啤酒企业的辟谣,却没有听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只言片语。

  与此相比,韩国和日本政府在该问题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反应速度。在《环球时报———生命周刊》发表文章的第六天,国家质检部门还没发表意见的时候,韩国媒体却已报道了韩国食品医药安全厅下令收回并检测中国啤酒的消息。7月12日日本媒体也报道了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确认要求。

  让我们遗憾的是,虽然在7月15日质检总局公布了对市场上157种啤酒的抽查结果证明了国产啤酒的安全性,并且在7月16日国家七部门的“联合说明会”上也为国产啤酒洗了冤屈,但是这个不真实的消息却在官方的沉默中已经传播了十天。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行政法专家杨建顺教授对外界坦言,职能部门失声是因为职能部门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他们很可能考虑到的是“迅速反应、公布信息对问题的解决有无积极作用”,因为在法律上的缺失导致了政府部门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该事件进行一个判断,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在决策上的滞后。

  反思三: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酒?

  在甲醛风波盛起的时候,尽管国内各大啤酒巨头断然否认添加甲醛一说,也有人对95%的可信度提出质疑,包括国际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啤酒生产厂家在生产啤酒过程中添加了甲醛作为添加剂或加工助剂。

  尽管最后有关部门替“甲醛门”事件平了反,但并不说明添加甲醛的工艺在所有的啤酒企业戛然而止。事实上,正是这些“老鼠屎”的存在,让啤酒业备受质疑。

  与此同时,互相倾轧,互相猜忌也让啤酒行业整体受损。在危机事件上演之初,各企业并没有选择积极应对。本应共同进退的一个整体,在关键时候却在私底下进行内耗,相互猜疑谁是幕后的黑手,金威因为“前科”的缘故被列入了重点怀疑对象。

  虽然其后金威多次跳出来重申“与此事无关”,但是有关的传言还是不绝于耳。此后,甚至传出了“洋啤酒恶意炒作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说法。

  金威和其他国产啤酒、国产啤酒和进口啤酒,几个不同的利益对立体在关键时候的不同声音将一个陈旧的话题愈演愈烈,但只给消费者落下一个难以明了的“行业黑幕”。

  互相倾轧的恶果是啤酒行业整体信誉被扬落一地鸡毛。

  (Robby/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