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际观察:贾法里访问伊朗 两伊关系的历史性转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3:50 新华网

  新华网德黑兰7月19日电(记者张胜平陈文玓)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日前结束了对伊朗为期3天的访问。这是两伊战争结束近20年之后,伊拉克政府首脑首次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伊朗。由于目前伊拉克局势日益复杂,伊朗与美国的关系又无好转的迹象。两伊在这个时候走到一起备受世人关注和猜测。

  历史契机成就历史转折

  1988年两伊战争宣布停火以后,伊朗和伊拉克都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但由于困扰双方关系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两国关系一直疙疙瘩瘩。此次两伊关系迅速升温,是彼此的主观需要和客观契机造就的。

  美国支持的伊拉克临时政府于2004年6月成立后,当时的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和国防部长沙兰多次附和美国的指责,称伊朗干涉伊拉克内政和在其境内“煽动和支持恐怖活动”。沙兰更将伊朗称作伊拉克“最大的敌人”,使两国关系一度出现危机。但随着伊拉克局势的不断恶化,临时政府内部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与伊朗改善关系对伊拉克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伊拉克境内愈演愈烈的武装袭击活动也迫使美国逐渐正视一个现实:没有伊朗的合作,美国很难改善伊拉克的安全状况。

  对于伊朗来说,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始终如同芒刺在背。在美国军队短期内无法撤出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参与伊拉克重建,使其成为自身安全的“软缓冲区”不失为明智之举。今年5月,随着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过渡政府上台,两伊关系终于迎来了真正改善的契机。在过渡政府就职两个星期以后,伊朗外长哈拉齐就访问了伊拉克。在短短3个月内,双方就对一些重要问题达成了一致。这都显示了两国政府捐弃前嫌、着眼未来的迫切愿望。

  广泛会谈产生多项成果

  虽然伊朗和伊拉克关系一直未能完全实现正常化,但两国在诸多领域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伊拉克目前百废待兴,急需伊朗在能源和物资上鼎力相助。双方决定成立5个委员会,负责协调今后各方面的合作。

  为了尽可能地挖掘两国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贾法里本次出访可谓阵容庞大,代表团包括外长兹巴里、国防部长杜莱米以及石油、交通、电力、贸易等多名部长。在3天的访问期间,贾法里会见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总统哈塔米、议长阿德勒、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拉夫桑贾尼和当选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并与第一副总统阿雷夫和外交部长哈拉齐举行了深入的会谈。此外,代表团成员还与伊朗有关官员就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签署了数份备忘录以促进今后的能源、运输和经贸合作。

  在军事领域,杜莱米在一个多星期前抵达德黑兰打前站时,与伊朗国防部长沙姆哈尼达成了一致。双方同意在军事交流、反恐协调和边境安全方面通力合作,伊朗还同意帮助伊拉克训练、强化并改造军事力量。至于伊朗所关心的美军撤离问题,伊拉克委婉地表示了异议。但是,杜莱米承诺说,伊拉克决不会成为有损邻国稳定的因素,也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利用其国土进攻其邻国。

  至于颇为敏感的政治合作,由于伊拉克目前还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伊拉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对伊朗存有戒心,因此双方目前很难取得实质性的一致。对于伊朗希望帮助审判萨达姆等问题,伊拉克方面更是不置可否。

  未来发展仍存诸多变数

  在贾法里访问期间,两国官员多次称这次访问谱写了两伊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但由于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两伊关系的改善,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

  首先,伊朗和伊拉克发展关系受到美国制约。分析人士认为,贾法里此次能顺利出访,是由于事先得到了美国的默许。美国目前在伊拉克问题上焦头烂额,自然在策略上不希望再为自己添麻烦。但由于美国和伊朗的对抗格局难以缓解,加上艾哈迈迪-内贾德的强硬姿态,更使美国和伊朗缓和关系的希望变得渺茫。从长远看,美国不会容忍伊拉克和伊朗走得太近。

  其次,历史问题和领土纷争仍是两国关系的一道坎。尽管包括贾法里在内的很多伊拉克官员都以不同的方式就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向伊朗表达了歉意,但伊朗认为两伊战争造成的重大损失是伊拉克单方面的责任,并一直要求伊拉克支付战争赔款。这显然不利于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外,1988年两伊虽然实现了停火,但并没有解决两国间的领土争端。在其后的海湾战争中,伊朗迫使伊拉克接受了伊朗提出的划分阿拉伯河的提议。这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一大隐患。

  再则,伊拉克国内一部分政治势力,尤其是逊尼派穆斯林对伊朗仍然存有高度的戒心。虽然包括总统哈塔米在内的伊朗官员力图使伊拉克相信,伊朗从未把自己的模式“强加到伊拉克人头上”,没有企图“输出伊斯兰革命”,但是这也很难打消一部分伊拉克人的疑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