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争鸣:为人大校长辩“七月流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22:20 人民网

  不久前,新党在人大演讲时,纪校长欢迎词中说了一句“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的话。一句“七月流火”引发一场激烈争论,批评之声不断,认为“七月流火”是说“天要凉了”,而不是说“天真热”,这是国学入门典籍《诗经》里的入门诗句。

  真是怪了,国学的积极倡导者竟然不懂《诗经》中的名句!对国学如此无知还能有倡导国学的资格吗?不过且慢,即便真的是偶尔说错或用错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中的哪句话,

也很正常,只要不是神仙谁都会有错。然而,我觉得,纪校长在此说“七月流火”不仅没错,而且很恰当。试想,在这“七月”的季节里,在那“流火”般的炎热环境中,不是真正的“七月流火”吗?别忘了这样的规则,任何说话和对话语的理解,都必须适合当下语境,而脱离语境的话语是无法理解的。

  严格地说,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任何简单的语词都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而在一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便是简称、省略以及语词的移用、借用,也会容易理解,而即便是多义词,在一定语境中也只能有一种理解。为了把表达更生动,以显示说话艺术,体现讲话魅力,总是要讲究“修辞”,而其中很常用的一种就是临时变更语义。钱锺书先生写到一个女子没有结婚,而且非常漂亮,便称其为“绝代佳人”;贾平凹在一本小说后记中写他当时父亲去世,自己又没有儿子,便戏称自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些都是在一定语境之下的“活用”。如果拘泥本义,不讲语境,就无法认同这样的“乱用”。语言就是这样在越轨中发展的。由此来看,可以认为纪校长使用“七月流火”是适合语境而且决不会产生任何歧义的。

  批评者的错误在于拘泥于《诗经》的原本意义,而忽略了语言发展的铁律。在批评者那里,只要使用古代的词语,就必须具有古代才有的意义。这样泥古不化,只能把鲜活的语言变得索然无味。的确,在古老的《诗经》当中,“七月流火”确实不是指7月的炎热,而是说“到了七月,火星渐渐西沉,天气逐渐凉爽”。但这是《诗经》中的本义,在现在将其作为成语使用时,已经赋予了全新的含义。现在流传下来的成语好多都是对原义的改造之后的使用,像“明哲保身”也是出自《诗经》,本是褒义,指明达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己的事,而在毛泽东的那篇《反对自由主义》中,却将其作为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被用做贬义了,是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语言是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是约定俗成的,甚至会“弄假成真”。有个诗人出国跨越海洋,不仅感慨万千,他在叙述时说称是“望洋兴叹”。有人批评他用错了,说“望洋兴叹”在《庄子》那里不是指“望着海洋感叹”。而诗人则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我确实是“望着海洋生发感慨”,你说我错在哪里?是的,这样“望文生义”是语言使用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现象,好多词语的语义演变就是采用这一方式,以致将来就弄假成真。再如“强人”,这在古代是指“强盗”,而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许多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强者,于是有人就称他们为“强人”或者“女强人”。当时也有人拿过去的语义来批评“乱用”,而事实上现在已经不再有“强盗”的含义。

  用古代的最初语义来规范现代语言的使用,那只能把语言引入死胡同,窒息了语言生气。这本来不难理解,但何以对纪校长如此苛刻呢?我觉得还是因为纪校长复兴国学计划的倡导与实施,从而引发公众更多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带头按照国学去规范自己,当然包括说话也要“有来历”“不逾规”,而一旦离经叛道,便是期待弥高,批评亦重。

  当然,纪校长倡导国学,也引发不少人的疑虑,而纪校长在这样举世瞩目的重大场合,开篇就说出“七月流火”这样有争议的话,而且不拘泥于《诗经》中的原义,这样与时俱进和积极创新,正是表明一种姿态:国学不是简单拟古、复古,而是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是“我”去抉择后的“拿来”,而不是让“古”来限制“我”,更不是“照搬”。这就拨去了多日来人们心头上的迷雾。也许正是这样的开明、开放与开通,才引得一些专心致志的“国学者”的反感。但我们还是要为纪校长的如此姿态而鼓掌的!

  作者:网友:孙正龙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