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感于赵丽蓉的“谦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23:51 红网

  上世纪60年代,赵丽蓉出演的评剧作品,先后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毛泽东调看了评剧《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这几部片子后,认为“讲明理,通神韵”,决定接见新凤霞等主要演员,新凤霞执意让赵丽蓉一同去。当时人民大会堂里已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等在那里准备报道毛泽东接见艺术家的新闻,这对艺人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政治荣誉,也是不可多得的出大名的机会。赵丽蓉却推脱说:“你去就代表我们大家伙啦!代我向毛主席他老人家问个好!我艺术功底不够还要多磨练,再说,我文化浅,去了也说不出什么道

道来。”毛主席接见新凤霞时,笑着问:“一直跟在你身边的三仙姑怎么没来?”新凤霞只得把赵丽蓉所言“磨练”的话如实告诉主席,主席欣慰地点着头:“没想到,这个三仙姑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呐,好!好!谦虚使人进步嘛!”(7月17日《江南时报》)

  艺术家赵丽蓉的“谦虚”,确实让笔者感动。与赵丽蓉相比,当下一些“星们”一切奔着“名”和“利”去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所不齿,倘若他们以赵丽蓉为镜,一定能照出他(她)们的渺小来。

  赵丽蓉生前,就是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广大观众非常喜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近十多年来,人们尤爱看她的小品,如《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老将出马》、《母亲的心》、《功夫令》、《追星族》、《妈妈的今天》、《英雄母亲的一天》等许多如今仍让人百看不厌的佳作。

  毋庸置疑,赵丽蓉的艺术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正是因为她的“谦虚”,所以她对艺术始终有一种永不满足的“认真”,正是有这种从“谦虚”到“认真”态度,才使得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

  从她的“谦虚”中,笔者读到了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观众的极端负责。

  可以说,这种“谦虚”是对自己的清醒。据说赵丽蓉从很小的时候就从艺,读书不多,识字也不多,所以她常常说自己在艺术上还有差距,还不成熟,还需要磨练。因此,她没有把更多时间花在如何出名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苦练艺术的基本功上,结果本不想出名的她反而出了名。相比赵丽蓉,时下一些艺人,就有点相形见绌了:一不小心唱红了一首歌,就不知天高地厚、半斤八两了,于是就瞎折腾搞包装,可是越“包”越臭,自然没多久就从观众的视线里消失,如昙花一现。这类人“忽悠”观众一时可以,要想像赵丽蓉那样艺术之树常青、让大多数观众一直都喜欢肯定做不到。如果长时间没有新的东西,那观众“审美疲劳”就在所难免。

  这种“谦虚”是对名利的理智。现实生活中,对待名利的态度,不外乎有这么“两种人”:一种是见名利就眼开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丝毫不让。当然,有时名利可以让一个人走红,但不可否认,在“盛名难载”的情况下,名利也会葬送一个人,这方面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另一种是对名利保持冷静的人。像赵丽蓉那样,有见毛泽东的机会都主动放弃了,这大概由于她深谙“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这种“谦虚”还有是对困难持有的辩证态度。也许有人要说,在困难面前“谦虚”是一种退却,而笔者要说,在根本没有可能克服困难的情况下,还是“谦虚”一点好,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盲动”,而且可以避免“被动”;暂时的“谦虚”,是瞄准更远的目标,为了谋求更大的成功,是一种引“退”为“进”的策略。

  今年7月17日,是赵丽蓉去世五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在怀念她的日子里,首先学学她对艺术追求的“谦虚”。(稿源:红网)(作者:卢玉春)(编辑:耿红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