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聋哑学校难承社会装聋作哑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23:51 红网

  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湖北省枣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竟然连“丢”11名聋哑学生,今年的2月20日、3月28日和6月28日,分别有3名、3名和5名学生失踪,而该校总共才有46名聋哑学生。(7月1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创办聋哑学校,让那些身体残疾的儿童,也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告别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尴尬,这对于他们及他们的家长的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但

学生接二连三地“人间蒸发”,又留给了这些不幸父母太多的担忧,和剜肉般的钻心疼痛。离开了学校,告别了亲人,缺乏生存能力的残疾儿童们会不会受制于人成为“赚钱的机器”,会不会沦为地下人体器官的交易品?在“活未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况下,我想一切担心都绝非多余。

  聋哑学生有书不读,有学不上,却选择了逃离校园。他们之所以采取的这一极端行为,固然与其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和叛逆意识萌生脱不了干系,但更与当前特殊教育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特殊教育的兴起本身就是急功近利的产物。上世纪末,在“人人享有受教育权”法规的约束下,特殊教育情况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能顺利通过“普九”复查,拿到一张所谓的达标牌牌,特殊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特教专业也成了各中等师范学校的香饽饽。

  然而,随着“普九”验收的顺利过关,特殊教育学校成了义务教育序列可有可无的点缀。由于生源少,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捉襟见肘,甚至到了靠四处“化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地步。可以想见,学校连“温饱”都不能得到保证,又怎能让那些残疾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呢?

  特殊教育的现状摆在那儿,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不知,民政救助机构不可能不晓,但没了政绩和利益的驱动,他们也就慢慢学会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懒得“拿在手上亲自抓”了。在精英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大可将目光投向高考状元、奥赛金牌,但别忘了那些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说的儿童,同样是我们大家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和命运同样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和责任。(稿源:红网)(作者:彭梦宁)(编辑:耿红仁)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