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该怎样“经营”(前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2:01 人民网-华东新闻

  杭州城里的西溪湿地风景如画。

  俞军民摄

  在城市文明的大盘子中,不存在单独的经济指标,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有缺陷的

  决策者在“经营城市”的时候,要把境界放得高些再高些;在开发建设的大步踩下去的时候,则要小心再小心些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经营城市”的概念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有人认为,这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必由途径;也有人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借公共资源谋利益,是地价上涨、产生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

  记者最近在走访杭州和舟山时发现,这两个城市的决策者在面临房地产热潮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时,都算了一笔独特的账,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经营城市”理念。

  杭州:

  不图房产利益 要谋城市“增值”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前不久正式对外开放。这个公园由市政府投资40亿元进行保护、开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杭州近些年来土地价格飞涨,最高曾经拍到1800万元一亩。在西溪湿地公园项目动工之前,这块1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入驻了不少房地产公司,一度被杭州人视为“房地产西进”的标志。每一个项目都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收入和GDP数字,但杭州市领导在算了另一笔账之后,一一劝说房产项目退出,最终建成了湿地公园。

  如果从经济角度讲,眼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杭州真是“亏大了”。市政府有关人士坦言,西溪湿地公园自立项起,就定位为“保护工程”,不以盈利为目的。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西溪湿地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是历史上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的名胜之地,工程要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放在首位。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这个“用钱堆出来的工程”在开园之后,不仅没有大肆招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反而采取了一系列“拒客”举措。公园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所产生的污染为重要指标,每天将入园游客人数严格控制在3000人左右。据市政府负责人说,总投入的40亿元肯定收不回来,目前40元的门票价格,连正常维护的费用也很难收回。

  既堵死了土地出让款项的来源,又无法通过开放公园赚钱,杭州搞这个项目是金钱的“纯消耗”吗?西湖区委书记、西溪湿地管委会主任高乙梁告诉记者,杭州市算的不是眼前的小账,而是一笔放眼长远、放眼全局的大账。他说,从西溪湿地这块土地看,政府不仅失去了将土地出让给开发商本应获取的巨额收入,而且还投入了40亿元。但从整个城市发展来看,杭州拥有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这张“金名片”使整个城市的品位大大提升,整个杭州市都将因此而增值。这种“增值”将惠及子孙后代,远不是40亿元可以衡量的。

  舟山:

  商业诚可贵 大学更重要

  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着这样一种建设思路:在郊外建新区,把高校搬迁过去,既能置换出市中心土地进行商业开发,还能带动新区的人气,也使高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达到“多赢”。

  记者在舟山采访时发现,这个海岛城市也曾打算按照上述思路,将舟山最重要的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从市中心置换到新区去。但是,决策层经过审慎考虑,最终把原方案作废,让浙江海洋学院保留在原址,还在旁边新划出400亩土地,用于建设教学楼和图书馆。新校区完工启用后,学生人数已扩大到上万人。

  这种做法几乎如同“水往高处流”般反常,若算眼前的经济账,这显然是件赔本的买卖。由1000多个岛屿组成的舟山,老城区堪称“寸土寸金”。按照当时地价,老校区和新校区总共近800亩地,用作商业开发起码值十多亿元。现在,政府不仅放弃了这一大笔收入,而且,为建设新校区,财政还要再投入2亿多元。

  舟山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说,他们算的是城市综合发展的长远经济账。舟山是历史文化名城,需要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竞争力。浙江海洋学院是浙江实施建设海洋大省战略的产学研基地,这块金字招牌对舟山意义重大,其价值应不断凸显、强化。大学是体现城市人文特色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属于城市的记忆,不能复制和再生。搬迁新区可以扩大、完善功能,但却可能消减大学以至城市的文化属性。此外,新区的发展还不太成熟,搬迁校园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老师上完课后回老城区,没有了日常的言传身教,对学校教育也不利。归根到底,在商业利益和学校需要的天平上,后者远远重于前者。

  感悟:

  没有文化的城市有缺陷

  近些年来,在城市化浪潮中,国内很多地区受到房地产业巨大利润的刺激,从南到北大兴土木,“千城一面”的不良趋势日渐严重。把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拆除,盲目崇洋,建设不伦不类、和本地历史文化毫无关联的欧式建筑,甚至连取名都言必称“罗马”;一说建大学城,不论是否适合本地实际,纷纷套搬,一时间,各地都出现“大学城”;一说“CBD”,不管城市大小都要建,几乎成为学术界的笑话。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指出,老建筑是城市的“乡愁”。在《中国新闻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对16877人的“你的城市理想”网上调查中,有29.46%的人最希望所在城市的“建筑具有艺术感”,而“方便舒适”被排在第二位。在“你希望居住的城市的历史年龄”一项中,38.38%的人希望在“200年以上”。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不是GDP指标,或成片的新花园洋房。近年,杭州等城市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出台了对房龄50年以上的建筑物以及介于文物和普通住宅之间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的保护办法,力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

  专家指出,说到“经营城市”,一些人就只算眼前的经济账,而忽视城市文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综合效益。这些看似与经济无关的“软实力”,实际却直接决定了经济效益的有和无、大和小。在城市文明的大盘子中,不存在单独的经济指标,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只满足物质需求的城市是有缺陷的。每个城市的决策者,在“经营城市”的时候,要把境界放得高些,再高些;在开发建设的大步踩下去的时候,则要小心,再小心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0日 第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