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北:向南走?向北走?(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2:04 人民网-华东新闻

  “向南走”当然有道理,长三角地区毕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但是,“向南走”是不是就是惟一的出路

  事实上,苏北“向北走”的意义还不只在于发展自身,更在于连接山东半岛经济区域与长三角经济区域,促使东部沿海地区形成连续的、完整的经济带

  与全国经济及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格局一样,江苏经济发展愈迅速,苏南苏北间的差距愈大。这一点,在最近公布的一组关于江苏省开发区经济数据上可见一斑。

  有消息说,江苏省有87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它们吸纳了全省23的外资,创造了全省12的外贸出口额、14的生产产值、15的财政收入、110的城镇就业岗位,肩负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担。但是,苏南苏北开发区在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业务总收入和财政收入4项主要指标方面的差距竟分别达到26∶1、110∶1、16∶1和15∶1。

  对于苏北经济建设,江苏省历届政府均励精图治,希冀能在自己任上,去掉江苏经济发展的“心病”,但是,很多年过去了,苏北仍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一如苏南那样生机勃勃的局面。

  按照惯常思维,江苏是要通过苏南促进苏中,苏中带动苏北这样梯度推进的方式,实现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这是一条容易把握的战略———“一家人”总是好说话的。因此,一直以来,在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姿态上,苏北的脚步显而易见是向南迈的,而政府的扶持政策,除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项策略就是“对口支援”。

  这包括人才支援———现今苏北各地级市的一、二把手,多半是从苏南输送过去的;就业岗位支援———一度,苏南地区招外来员工有一定的苏北人的指标;项目支援———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苏南不少开发区要“腾笼换鸟”,实行产业升级,那么,换出的“鸟”往哪里飞呢?最好是苏北,“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比如,最新的政策就是让苏南苏北开发区一对一地结成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以期苏南开发区的资金、管理、信息、品牌、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优势,与苏北开发区的土地、资源等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而在苏北各市,也是把“向南走”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他们“向南”不仅是要与苏南“结对子”,还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要与上海接轨。因此,近年来,有不少苏北城市到上海举办招商引资说明会,希望能沾上长三角的经济荣光。

  “向南走”当然有道理,长三角地区毕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之一。但是,“向南走”是不是就是惟一的出路?

  从地域上来看,苏北两个重要城市徐州、连云港与北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加接近。近年来,山东致力发展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半岛城市群,并希望通过承接日韩的产业转移,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世界级制造业基地。这个正成长着的经济区域有着无限的可能,这种可能对其周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都是一种机遇。比如,日韩产业转移的机遇。目前,韩资投资中国,首选之地是山东。韩国在山东投资占在中国投资总量的51%,企业更是达到1.3万多家。在这些投资中,有80%落在胶东半岛。目前仅青岛的韩资企业就有5000多家。如何从日、韩资向山东半岛聚集中,寻找配套发展的机会,想来不应该只是山东省内城市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会说,向南,是和“自家人”合作,向北,涉及省际间经济合作,难度很大。这是现实,但是,这并非是无法克服的困难,关键在于决策者看待对方的态度是合作、还是竞争。

  事实上,苏北“向北走”的意义还不只在于发展自身,更在于连接山东半岛经济区域与长三角经济区域,促使东部沿海地区形成连续的、完整的经济带。如果说,苏北“向南走”多少有些等待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向北走”则是积极融合进新崛起经济区域,主动寻找发展机遇,而后者,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经济背景之下,其积极、开放的姿态更能激发自身的优势和能量。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0日 第二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