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志愿者寻访队今日出征贫困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3:32 新京报

  探访结束后将形成调研报告,呈现12个地区高考贫困生生存状态

  本报讯今日上午,12支志愿者寻访队汇集中国扶贫基金会,举行出征仪式,本报“我的大学你的爱心”公益行动将进入寻访调查阶段。

  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自7月17日至昨日,仍有不少电话打来,询问捐助和探

访事宜。

  与此同时,各志愿者小分队正在队长的协调下,进行出发前的筹备工作,包括查询探访地风土人情等资料,协调当地教育部门人员,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等。根据订票情况,部分寻访分队今日出发,其余分队明日出发。

  今日举行的出征仪式,继培训之后,再次向各志愿者详细说明:寻访路线、日程及注意事项等,同时本报还委托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公司,为本次探访行动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村干部问卷等4部分。问卷内容涉及贫困生的成长历程、求学动机,当地经济状况、对待贫困态度,对各种资助政策的认知等。

  “探访的过程也是调查的过程”,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探访结束后,要汇总分析,形成详劲扎实的调研报告,真切呈现12个贫困地区高考贫困生的生存状态。

  ■专家访谈

  “资助贫困生存在偏向”

  教育研究人员储朝晖认为,目前社会性捐助偏向于高分考生,尤其是高考状元

  

志愿者寻访队今日出征贫困区

  对话时间:昨日下午5时

  对话人物:储朝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对话动机:探究贫困生逐年增加的原因,目前资助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高收费对贫困生的影响等问题

  新京报:贫困生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高等教育高收费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吗?

  储朝晖:随着高校扩招等,贫困高考生的具体人数和比例都有所提高,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高等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过度教育需求”,因为社会评价体系中,对学历存在“虚旺”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这种需求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连锁反应,波及到了基础教育,这样就加剧了矛盾,客观上也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抬高。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高等教育的高收费只是贫困生增多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目前高等教育存在“贵族化”倾向

  新京报:现在有文章认为高校高收费导致“社会断裂”,你对此怎么看?

  储朝晖:我觉得,农村学生通过高考渠道融入城市,只是城乡融合的一种方式。

  造成社会断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高等教育收费提高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主因。

  新京报:那么有没有最终的解决办法呢?

  储朝晖:只能是把高等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把两者矛盾限定到一定范围内。我个人觉得应该把交不起大学学费的贫困生比例控制在5%左右。

  新京报:一方面是贫困生,一方面是教育的高收费,高校的收费到底做何用途,其中有无不当之处?

  储朝晖:其实目前高等教育是存在“贵族化”倾向的,这对于贫困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高校在基础建设方面,建豪华大楼等,为学生所提供的其他吃、住等物质资源的费用也不低,容易增加学生之间的攀比,从而导致很多贫困生心理自闭,不敢参与活动等。

  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

  新京报:那你觉得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储朝晖:目前,来自政府的资助仍然是主渠道,而来自社会的捐助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目前的资助体系还无法完全满足贫困生增长的需求。

  另外,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除了政府继续适当加大资助力度外,还可以提前搭建用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双方提前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使贫困生有机会提前接受企业资助。当然也可以由政府主导,使贫困生定向到贫困地区服务一定期限等等。

  新京报:据你了解,目前的资助,尤其是社会性捐助是否存在偏向?

  储朝晖:我觉得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存在不少偏向,比如偏向于资助考上名校的学生;偏向于资助高分考生,尤其是所谓的高考状元;偏向于资助回报率高的热门专业学生;偏向于物质资助,而少提供工作机会或精神关怀等。

  其实,西部等贫困地区的普通高校、品学兼优、报考农林等所谓冷门学科的学生更需要资助,而目前的状况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新京报:你对本次志愿者即将开始的实地探访行动有何建议?

  储朝晖:我觉得在资助工作中,信息搜集的前置很重要,资助前多做些深入调查,掌握准确翔实的数据资料,搞清最需要资助的学生,把有限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所以能够开展这样的实地探访和入户调查当然是很好的。不过,今后最好能把高考前、高考后的调查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全面准确一些。

  另外,在高考前后关键时期发起集中的资助行动很有必要,但长期性、经常性的资助也很重要。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张剑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剑锋张寒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倪华初郭延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