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国重点地方化”应该刹车(名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6:46 人民网-江南时报

  7月19日《中国青年报》题为《地方全国重点大学要地方化》的报道,把一个人所周知但未说破的问题“暴露”到了公众讨论的议程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生该不该地方化?

  报道举了几个地方的例子:2005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同样,浙江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5500人,在浙江投放招生计划3715人,本地生源比例达67.5%———面对这些数据,专家觉得非常

不可思议:“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显然,不用什么深入思考,凭基本的常识理性就能判断出,这种地方化的招生倾斜是非常不合理的。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领会到“全国重点地方化”的理由,一是“满足本地纳税人的教育需求”,一是“每个全国重点都地方化会自然达到一种平衡”———这两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确实,地方政府每年对本地的全国重点大学都会有不少投入——但这能成为“多分配招生名额”的理由吗?重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来自全国纳税人,招生规则当共同确定。重点高校不是董事会,而是全国性公共产品,岂能独断地宣称“交钱多就能享受更多名额”?照此办理,那外省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向某所重点大学增加投入而获得更多名额?显然,这样一来全国就会乱了套。我想,地方政府对全国重点大学的投入,是不能与“招生名额多少”挂钩的,只能视作为对其他资源的支付:全国重点大学落脚于某地,会给该地带来多大的人文辐射啊,人才资源、人文氛围、人气凝聚等等。

  第二个理由就更站不住脚了,“每个重点都地方化会自然达到一种平衡”需要有两个前提:每个地区都有一两所力量相当的全国重点大学,每个地区人口大体相当———可我们的国情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分布很不均衡,人口同样如此。每个重点都地方化,对那些人口多而高教不发达的省区来讲,是很不公平的。

  显然,在教育割据的趋势中会滋生许多社会问题:首先,它强化了褊狭的地域认同,阻碍了“共同的国民感觉”的形成。“共同的国民感觉”所包含的凝聚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共同的国民感觉”一个很重要的“共享意识”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上这个国家最牛的大学———而招生地方倾斜则阻碍了这种感觉的形成,强化了每个人作为一个国民的“被剥夺感”,只能在地域福利不平等中凸显“上海人”、“河南人”、“宁夏人”这些褊狭的地域身份。

  然后是,固化了大学的地方依赖,矮化了大学精神。正如有人对此评说:现在许多学校都提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有一流的老师,还要有一流的学生,生源连国内一流都谈不上,还谈何世界一流?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的大学只能顺应于知识的传承和精神的引导,但“交钱多就应得更多名额”则会把大学推向“地方发展附庸”的角色。

  基于以上分析,“全国重点地方化”该刹车了。

  曹林,青年杂文家。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20日 第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