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8:12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讯记者詹新惠、燕帅报道:“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大会今天下午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国务院新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大学、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美国密苏里大学共同举办。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长凌青等出席了大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30多位外国学者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

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传媒院校的60多位国内学者出席大会并在上午进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分组研讨。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在会上指出:“斯诺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我们记者的楷模。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那种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崇高品格,报道实情、维护公正的职业道德,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的优良作风,不惧压力、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斯诺。他说,是杰出的记者、作家。他的成就,在中国来说可以是家喻户晓的,在美国也是都通晓的。他是一个中国通,他对中国的情况,对中国的斗争、前进的预见和预言证明了超过所有所谓中国通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象他那样具有远见和真知灼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讲话中说,中国对外传播的困难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多数的中国作者观察角度和对外国读者的理解不同,中国作者写成中文稿再译成外文,这与外文写作之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二是我们现在所提供的信息和外界想要了解的信息有时不能一致,要准确地把握外界对中国的信息需求,还要进一步了解国际社会的文化背景。斯诺在抗日的战火中,突破重重的障碍,来华采访红色根据地。他同时跨越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世界,才取得了成功。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此次承办“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举措。我们缅怀斯诺,不仅是纪念斯诺,学习斯诺,继承斯诺精神,弘扬中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更是为了配合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研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在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了解方面,促进中外友谊方面作出新的贡献。由此,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在纪念大会上对北大学生提出号召: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也需要具有很高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我们在这里学习斯诺精神,就是要引领学生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世界,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使他们具有广阔和深刻的国际视野,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全球化浪潮中,能够居于主动地位,能够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贡献。

  原国务院外办主任钱永年、原驻美国首任大使柴泽民、原联合国秘书长冀朝铸、原轻工业副部长余建亭、全国政协常委吴蔚然、原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尚全等出席了纪念大会。来自斯诺母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代表及斯诺的亲属也到会致辞,斯诺夫人海伦·斯诺所在的犹他州州长小乔恩·M·亨·茨曼还专门为大会发来贺电,预祝大会取得成功“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持续两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形成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以缅怀斯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增进中美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建立联系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埃德加·斯诺与中国美国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7月19日。从1928年到1941年间,他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他深入中国社会采访,深深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他不为片面的虚饰宣传所迷惑,深入报道中国的灾荒以及在绝境中的中国人民。通过采访和思考,他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看到中国进行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在战争、饥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多重压力下,坚持报道事实、揭露真相。他是第一个去陕北苏区进行系统深入采访和第一个向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他不顾个人安危和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西行漫记》等许多产生重大历史作用的著作,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在国际和中国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在艰苦条件下从事革命斗争的中国军民发挥了有力的鼓舞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斯诺又在1960年、1964年和1970年先后三次访问中国,第三次访问中国时毛泽东、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斯诺夫妇。毛泽东同斯诺进行了重要谈话,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

  埃德加·斯诺与燕园

  1934年,埃德加·斯诺来到燕园,开始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特写、新闻撰述、旅行通讯等课程,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爱戴。与此同时,他还热心支持同学们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他到陕北苏区采访,归来后首先在同学中介绍苏区的概况。《西行漫记》初稿写成后,也是首先在燕园中传播“七七事变”后,斯诺还积极帮助学生们安全离开北平,奔赴抗日根据地。正是他与北京大学的这种特殊关系,使他与北大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3次中国执行中,曾经多次回到燕园会见教授,访问学生。1973年10月19日,斯诺的一部分骨灰暗访在他曾经工作过的燕园新闻楼旁、北大未名湖畔。正如他生前所愿:“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向我活着时那样。”

  斯诺逝世后,座落在燕园的斯诺墓成为北大师生和国内外人士经常凭吊斯诺的处所,北大师生也不断有人撰写有关斯诺的学术论文。1993年3月4日,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北大师生开始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的活动,收集他们的著作、手稿、图片和各种文献、资料,编译有关他们的著述和传记,开展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团体及人士的友好往来于学术交流。正如刚刚去世的爱泼斯坦先生所讲,“我认为把这个中心设在北大是很合适的,可以说斯诺回家了。他是在这里开始比较多地写关于中国的情况。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中国的年轻人。从北大他出发到红色中国的地区去。所以我认为研究斯诺、收集各方面的情况不仅对于年纪大的,还记得斯诺的人,而且对于年轻的,需要了解斯诺的人都很重要的。他的骨灰撒在这里,但他将在此地复生。”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