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0:25 新文化报
  谈起当地下交通员的日子,翟延龄老人仿佛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翟延龄老人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教授,以高超的针灸医术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抗日烽火岁月,他是抗联地下联络站的交通员。

  近日,老人向记者打开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记忆的闸门——

  开药铺 没想到是抗联出的钱

  1910年,我出生于河北邯郸,后来到黑龙江省鹤岗市。我曾学中医五年,打算在鹤岗梧桐河金沟矿行医。在矿上我认识了马克正、陈芳钧、吕盛田三个人,渐渐地,我们四个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陈芳钧对我说:“沟里穷,人又少,你不如在鹤岗开个小药铺,要比这里强。”于是,他给我二两沙金作本钱,小药铺开张了。事后才知道那是抗联组织上提供的资金。药铺字号“德泰和”,我和妻子林树森二人经营,这是1933年3月的事。

  药铺不远处,日伪人员拉起电网,电网里边住着日本宪兵队,关东军。电网外城中心是警察署。

  小药铺开业不足半年,陈芳钧和马克正经常交替着到这里住上两三天。我把敌人的部队所在地、日本关东军、日伪宪兵队、汉奸聚集场所,一一作了介绍。从此我和林树森走上了革命道路。

  扒炕洞 里面睡的是抗联领导

  同年冬天,吕盛田领着一个人,拿着陈芳钧的信来到小药铺找我,信中称胡子明是陈的好朋友,请我好好照顾还要保密。老胡在我家住了两天,每天早饭后出去,黑天回来,开灯以后要把窗帘放下来,再用毯子遮上一层,他就在灯下用复写纸写到深夜,我和林树森轮流到外屋,从门缝向外窥视和听动静。

  1934年夏季,有一天,吕盛田同胡子明来到我家,老胡对我说:“今后以药铺名义给山里部队代买药品,药铺买药不显眼,你再给配些黑红伤药就更好了。”我与吕盛田商量:“今后他要常来这里,咱们得想个办法给他弄个隐身之处。”老胡走后,我们动手把炕扒了个1/3大小的空洞,出入口留在炕面上,靠墙角处,盖上板子再抹层泥,用被垛盖好。同年秋天,胡子明自己一人以买药为名,来到小药铺,当晚,他就睡在炕洞里。

  第二天早上吕盛田送走胡后,告诉我,胡子明是他的化名,真名实姓是冯仲云,是抗联的领导。

  同年夏天,有一天马克正来取药,带去脱脂棉5包、纱布5匹、绷带20包,化士林5瓶、黑红伤药约1.5公斤。同时随身带着佳木斯药房的发货票装做此货退回,这样做是为防止敌人检查,以此蒙蔽敌人。

  大变化 小药铺成为地下联络站

  1936年3月,冯仲云和马克正住在我家,冯仲云同志对我说:“我们都研究好了,从今天起小药铺定为抗联地下联络站,组织发展你们夫妻二人为共青团员。你们二人的任务是,联络站安全保密,供应部队药品和医疗用品,随时随地了解敌情并及时向组织汇报。”

  同年秋天,马克正对我说:“仲云同志就要来了,你用红色粉笔作信号,从后角门外边往北数第三个电线杆子,由地面往上约一米高处做黄豆大一个点。再到后角门北隔壁的墙根约0.3米高处做同样大的一个点。”我照他的话做了信号,下午冯仲云同志果真来了,他进屋后问了各方面的情况。

  太危险 敌人悬赏捉拿抗联领导

  第二天上午,冯仲云和马克正二位同志在我家开会研究工作,林树森坐在院子做针线活放哨。我在药铺前门外边打眼儿观察动静,突然发现许多人在号外(第二道电网大门口)大门口围着看什么东西,我立即前去看,原来在揭示板上有张悬赏捉拿冯仲云的告示,大意是:通缉令悬赏,察赤匪分子冯仲云,系反满抗日破坏大东亚共荣共存的罪犯,现下令通缉,凡是取下冯仲云首级者,赏“国币”一万元,知情报告者赏“国币”三千元,知情不举或窝藏不报者与匪一律同罪,严惩不贷。我看见布告当时心怦怦跳得厉害,急忙往回走,到家告知仲云和马克正同志。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巧装扮 从电网中成功脱险

  冯仲云同志叫林树森把吕盛田找来。他对我们说:“不用怕,敌人有千条妙计,我们有一定之规,敌人有千军万马,我们有地下长城。”然后共同研究从何处走出电网(第一道电网)。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行动,从我家带了一个木把锅铲子,以备挖电网下边的土,吕盛田装扮采煤工人穿着胶皮底水鞋,我拎着药包装扮去给吕盛田的老婆治急症,我们悄悄从后角门走出,吕在前头,冯在第二,马在第三,我在第四,我们每人距离二三十米不等。吕盛田走到电网根儿就蹲下,用锅铲子扒电网下边的土,很快就扒成了一大片的空隙。我们三人在远处蹲着等待老吕向我们招手时我们三人行至电网边,吕盛田仰卧用脚蹬着电网,仲云和马克正随后俯卧爬过电网平安脱险走了。

  联络站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来我才知道冯仲云等同志的真实身份。本报记者 王沐 文/图

  冯仲云: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历任中共北满临时党委书记、宣传部长、抗联第三路军总政委兼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曾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等职。1968年去世。

  马克正:抗联第六军四师二十九团组织科长。1949年1月8日解放天津战役中牺牲。

  陈芳钧:抗联第六军四师二十九团团长。1939年2月23日牺牲。

  日本画报再现日军侵华罪行

  日军侵占上海,图为街战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蒋民 摄日军侵占北平南口日军入侵北平,进入前门画报封面

  本报辽源讯(记者赵春刚蒋民)68年前,日本人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但在日本的书籍画报中,日本人却称其为“支那事变”或“日支事变”。昨日下午,辽源市的王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当年日本朝日新闻社和每日新闻社随军拍摄的《支那事变画报》和《日支事变画报》,真实地记录了日军侵华的罪行,两本画报成为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日本画报再现侵华铁证

  《日支事变画报》的规格为38厘米×26厘米,共34页,全部为日文。画报的边角已经有些破损,纸页泛黄发脆,在记者翻看时,还有纸屑不时掉落。该画报是朝日新闻社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8月25日印刷,8月30日发行的,该画报为朝日周刊临时增刊的第三辑,画报封面图片是一辆日军装甲车在中国街道上穿行的情景,封面标注内容主要为上海空陆大激战,封二显示当时的社长是根津嘉一郎。

  画报共刊登了大约80余幅照片,记录了日军侵华的情况。翻开画报,前半本刊登了多幅日军进入北平、在街道上举行阅兵式等内容的图片。后面是大量关于“占据南口”、“上海空战”、“陆战队上海街战”等战况的照片,旁边还配有很多表扬日军“英勇战斗”的字眼,在画报的最后,用了两个页面的篇幅记录了1937年8月1日至20日日本侵略军的战争日志,封三还刊登了上海市的两张地图,封底标注了出版单位、日期、定价等内容。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王先生展示的另一本画报为第52辑《支那事变画报》,该画报为昭和十四年(1939年)由大阪每日新闻社和东京日日新闻社特派记者随军拍摄,画报的前半部分详细记录了日军在我国广东、重庆、西安、宝鸡、山西、桂林等地的扫荡情况和欧州战事,后半部分记录了日军在内蒙古包头开办学校,对国人进行日本式的奴化教育以及庆祝占领青岛一周年时进行的阅兵情况。

  偶然机会得此画报

  王先生说,他酷爱收藏,收集了各类古董、古文物。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一个寺院前遇到一老妇在出售该画报,他以高价购得,带回家后,很多亲戚朋友都曾看过这本画报,更有收藏者以更高价求购,被王先生谢绝。“这些画报里的照片带给年轻人的震撼比老人口述来得更直接,能够让年轻人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这些画报轻易是不会卖的。”

  略懂日文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这些画报为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战事进行的记载,文字和照片几乎都是朝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从中国战场上发回的报道,整个画报露骨地自行称赞“皇军”如何“英勇、威风”,如何“斗志昂扬”,同时还一厢情愿地胡说中国人民对以“解放者”姿态出现的日军“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激”等等,每张图片都是侵华日军洋洋得意的嘴脸,鼓吹日军神勇,鼓吹日军纪律严明等,极尽颠倒黑白、歪曲事实之能事,完全称得上是标准的反面教材,是日本侵华的铁证。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画报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据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目前大约有十几辑《日支事变画报》,但是并没有最早的1至3辑,这本画报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意义。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极力否定、歪曲那段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布这些珍藏的画报,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白先生注意查收新闻线索奖30元)

  新新闻三救杨靖宇的老人泪祭杨靖宇

  新闻回放:松原市87岁老人关山里在与杨靖宇将军接触的两年多时间里,三次救了杨靖宇的命。当时的关山里虽然年龄小,但却是杨靖宇将军身边很好的情报员。

  本报白山讯(记者 卢红) 7月19日早5时许,关山里老人在孙子的陪同下,驱车赶往杨靖宇将军的殉国地——白山市靖宇县。

  关山里老人此行是为了圆自己积压在心头多年的两个愿望,一是要到将军殉国的地方看看,祭拜杨靖宇的陵墓,再就是见见将军的后人,不巧刚刚到靖宇县挂职的马继民因公务外出。

  匆匆吃口饭后,关山里老人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到杨靖宇将军的殉国地。虽然老人已经87岁高龄,走起路来丝毫不比年轻人慢。

  殉国地门前,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老人颤抖着双手轻轻抚摩着石碑上“杨靖宇”的名字,堆满皱纹的眼角溢出了两滴浊泪:“杨叔叔,山里来看你了。”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关山里老人来到了将军殉国的长青树下。“杨叔叔,我是山里呀,山里这个名字还是你给我起的呢。”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跪在地上痛哭起来。“自打朝阳山分别后,我就再也没见到叔叔,我今年都87岁了,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来看你了。”说着,老人从兜子里拿出几个小塑料袋。“叔啊!这是你爱吃的黄豆,我用小锅给你炒过了,这是苞米粒,我已经给你剥好了,这都是经常吃的饭呀!现在我们日子都过好了,鬼子都打跑了,我们都吃上大米饭了。叔呀!这些你都没吃过呀,我也给你带来了,你也尝尝吧。”

  在众人的搀扶下,老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今日上午,老人将拜蔼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后返回松原。《当过杨靖宇的情报员并三次救杨靖宇》续老人拜祭时流下热泪本报记者卢红摄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电影中的抗日小兵张嘎一身“嘎气”的小英雄电影档案片名:小兵张嘎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1963年出品导演:崔嵬 欧阳红樱编剧:徐光耀主演:安吉斯 张莹 张平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小兵张嘎》剧照

  故事回放 嘎气十足的小八路

  抗日战争时期,生长在白洋淀附近的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寇杀害和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被敌抓走,决心报仇。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缴获了一支“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去,他不惜违反纪律,将枪藏进树上的老鸹窝里。攻打敌人据点时,他偷偷从养伤的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料在途中被捕。在敌人审问时,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设法逃出,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钟亮。摄制故事差点取名《小兵张故点儿》《小兵张嘎》剧照《小兵张嘎》可谓群星璀璨:导演崔嵬曾以《红旗谱》中“朱老忠”一角获得首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龟田队长”葛存壮是观众再熟悉不过的“坏蛋专业户”,摄影师聂晶则是执拍《青春之歌》等影片,以突出人物、构图简洁著称的著名摄影师。当然,片中最耀眼的“明星”还是嘎子。一位观众回忆说:“那时候,嘎子迅速成为我们每个孩子的偶像,腰里别一把木头枪被公认是最牛气的标志,嘎子头也一时间成为小伙伴中最流行的发型。”

  “嘎”是什么意思?《小兵张嘎》小说作者和影片编剧、著名作家徐光耀说,在他的故乡河北雄县,“嘎”就是调皮捣蛋、干点儿无伤大雅的小坏事儿,而且还有点儿可爱。如果形容一个人聪明、善于出招,称为“故点儿”。当年曾想取名《小兵张故点儿》,后来转念一想:这个词太偏了,读者也念不出当地的味儿来,索性把名字改成了“张嘎”。至于他为什么要姓“张”,徐老说:“‘张’姓很普遍,正好代表了很多这样的人,而且‘张’字的读音很响亮。”

  “嘎事”一:往老鸹窝里藏枪。“这是我听说的一件真事,主人公是抗战时期深县(现深州市)的一个大侦察员,而不是小侦察员。”徐光耀记不得侦察员的名字了。

  “嘎事”二:跟老乡摔跤、咬人。徐光耀说:“当时我身边的战友中,就有跟老百姓摔跤的,我把这些事放在嘎子身上了。”

  “嘎事”三:堵老乡家烟囱。“这件事说起来跟战争没有关系。”徐光耀说。1953至1955年间,他的故乡雄县有个叫“蛮子营”的村,社长就是一个很“嘎”的人。有一年正月初一,这个社长竟然半夜就爬到房顶上,把好几户人家的烟囱都堵了,害得这些人家的饺子都没煮熟,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成年人的“事迹”也被搁在了嘎子身上。

  原型是谁 “瞪眼虎”和“希特勒”

  2005年5月,80岁的徐光耀兴奋地道出了原委。“张嘎”的原型是两个小人物,一个外号叫“瞪眼虎”,一个外号叫“希特勒”。虽然年纪只有十二三岁,他们在那一带却是声名远扬。

  一次,“瞪眼虎”和“希特勒”被派出去监视敌情,两个小孩子时间一长就开始玩起来了,忘了执行任务的事儿。没想到敌人突然出现在村口,等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回县大队报告情况了。往回跑的话,必然让敌人起疑心。怎么办呢?两个小侦察员就假装打架,一个被另一个打哭了,撒腿就往回跑,另一个在后面追。就这样,他们跑回去报告了敌情。

  当时战场 水上战场显神威

  1941年至1943年,是冀中军民创建抗日根据地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是其中一支重要的抗日革命武装。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于茫茫河淀上,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雁翎队”也因此闻名中外。“小兵张嘎”就是作家徐光耀以白洋淀抗日斗争为背景创作出的艺术形象。

  留声机 看完电影留下“后遗症”

  “有段时间一看见房子就有堵烟囱的冲动。”——观众回忆小时候看《小兵张嘎》留下“后遗症”

  “鬼子常来扫荡、抓老乡的鸡吃,这以后,只要看到穿军装的,公鸡就会带着母鸡躲起来。”——和“张嘎”一样13岁参军的刘进回忆抗战经历据《中国青年报》

  3座丰碑记载抗日史诗

  本报松原讯(记者刘长宇)3座记载着中外军民抗击日寇侵略历史的丰碑,矗立于松原市宁江区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建于1952年,面积为2万平方米,1990年7月被省政府批准为重点保护单位。这3座丰碑是东北民主联军烈士纪念碑、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以及一座烈士纪念主碑。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东北民主联军烈士纪念碑,碑身为白色,高5米,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东北民主联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的600余名指战员而建,建于1947年8月25日。1946年5月28日,我军根据党中央战略决策,主动放弃四平、长春,撤至松花江以北,扶余成为西满、北满根据地前沿。6月,我军主动出击,收复失地,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以扶余县为基地,横渡松花江,直捣农安、靠山屯一带,在这次自卫保卫战中,二十八团全体官兵与国民党军直接相遇,激战几天几夜,歼敌千余,二十八团也损失较重,官兵牺牲600余名。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为红色,高3.5米,建于1945年10月,是为了纪念援助我国抗击日寇而牺牲在此的苏联红军军官耶基洛也夫和一位未留下姓名的苏军战士。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逃窜到扶余县大洼屯一带,企图负隅顽抗。当时,援助我国抗击日寇的苏联红军一二四六团驻扎在扶余县,团长耶基洛也夫率部配合本地武装追剿敌人。日军假意缴械投降,正当受降时,一日军突然开枪,耶基洛也夫及警卫员当场牺牲。为了缅怀为反法西斯作战而光荣牺牲的苏联红军烈士,扶余县人民将他们安葬,并在其墓地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后迁建到烈士陵园内。
抗联出钱给我开药铺(组图)
  陵园内的烈士纪念主碑完工于1952年10月1日,为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扶余县(今宁江区)政府决定修建一处陵园,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任飞霖 摄(新闻编辑:曲兆佳)(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