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助站来了一群大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0:25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 刘丽

  “Good afternoon——”走进深圳市救助站的流浪儿童生活专区,一个小个子男孩扬着天真的笑脸,用简单的英语迎向记者。他叫徐晓岗,今年刚满10岁,自称是广东高州人,在救助站已经生活一个多月了。他说,来救助站之前,自己一直住在莲花山公园,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

  “这几天我觉得特别开心!有这么多哥哥姐姐陪我们玩,给我们讲故事,还教我们学英语呢!”晓岗没事就把刚学到的几句英语拿出来“秀”。他口中的“哥哥姐姐”,指的是中山大学求进社的30多名大学生,他们于7月10日入驻深圳市救助站,开始名为“春雨”的帮教活动,与这里的流浪儿童共同生活一周。

  从广州来的临时教师

  据深圳市救助站站长唐荣生介绍,自今年5月以来,救助站里的流浪小孩突然多了起来,站里刚成立不久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目前已收留了90多名像晓岗这样的流浪孩子。站里专门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编写了教材,并指派一名老师每天给孩子们上课,内容包括法制教育以及其他4门基础教育课程。

  但是,“90多个孩子年龄从4岁到17岁不等,一个由工作人员兼职的老师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唐站长想到了自己的母校——中山大学。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中山大学求进社成员们的积极响应,在组团考察过救助站的情况后,30多名大学生开赴深圳,成了救助站里的临时教师。

  孩子们说出了真实姓名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们更多帮助,大学生们专门撰写了一份详细周密的活动策划书,内容涉及教学、义诊、心理测试、普法教育等。31名大学生分别来自法律、历史、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专业。大家商量决定,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优势,为孩子们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这里的孩子大多受过欺骗,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一开始,他们对我们也充满戒备,不愿意对我们说真话。”中山大学生物系02级学生方澍说,他们利用讲课、游戏等多种方式,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90%的孩子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告知了自己的真名和家庭住址。长期困扰救助站的棘手难题迎刃而解。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只上到小学三年级的刘永坤说,他在救助站住了一个多月,每天非常孤独,哥哥姐姐来了以后给他们安排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博士哥哥说,如果我们长大后没文化、没手艺,生活真的就一片黑暗了!”这句话让15岁的刘永坤开始憧憬新的生活。

  谁来温暖这些孤独的心

  心理学系的叶嘉雯等人采用研究问题儿童的权威量表对救助站里的95个孩子进行了心理测试。回收的77份有效问卷显示,这些孩子孤独感比正常儿童要强烈得多;近八成孩子气质偏内向,抑郁质类型儿童显著偏多。针对这些儿童的性格特点,心理学系的4名大学生认为,救助站的孩子们特别需要一个健康的同伴关系支持,这对舒缓他们的负面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非常有帮助。

  “一周的实践也证明,我们的到来让不少孩子开始了对全新生活的憧憬,这正是健康同伴关系的力量!”因此,他们建议:在深圳的大中专学校组织一个合适的学生义工组织,定期对救助站的儿童进行帮教,形成长期稳定的辅导机制,帮助这里的孩子走向健康的生活轨道。

  图:

  即使心里有挥不去的孤独,孩子,你也要好好往前走。 图/本报记者 丁玎 实习生 王宇

  救助站里的孩子教大家跳民族舞蹈。图/本报记者 丁玎 实习生 王宇

  哥哥姐姐们不仅带来了欢笑,还唤起了孩子对新生活的憧憬。 图/本报记者 丁玎 实习生 王宇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