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能建筑将成为居住发展新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1:0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编者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消耗多,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住宅和公共建筑对资源的消耗大,对环境影响也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部汪光焘部长亲自挂帅,做了两方面的重要工作,第一是组织实施建筑试点,第二制定了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

建筑的指导意见。7月16日-17日,由中国建筑专业协会节能委员会等部门主办的第三届生态节能建筑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示范工程处处长孙克放、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维、奥克兰大学教授、南太平洋地区绿色建筑专家RobertVale博士、ZED(英国)生态建筑节能设计事务所总裁BillDunster、以及具有比较成功实践经验的开发商、工程师等分别做了专题演讲,其中南京市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节能建筑项目——锋尚国际公寓、聚福园、长发中心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五合国际·北京董事、副总经理卢求:

  节能建筑的高、中、低“三度”发展模式

  中国节能建筑呈梯度发展。首先是低度模式,即建筑设计达到了国家节能要求,在外围护结构(主要指门、窗、墙壁)实施了保温隔热措施,其造价大约为100元/平方米,目前新建建筑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一标准。中度模式是指在二三级城市,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地方特色,对接市场需求,摸索出达到一定节能标准和舒适度的产品。其造价一般在400-500元/平方米。高度模式意味着建筑实施了置换式新风、辐射式采暖制冷体系、高效保温外隔热外墙体系、外遮阳系统等系统节能措施,达到了低能耗高舒适度的要求。公寓要实现高度模式的节能效果,每平方米的成本大约要增加800元;别墅由于要采用独立的系统,并且有较大的外墙外窗面积,要达到相应的舒适性的标准,每平方米的造价大概要增加1500元。而根据中国国情,当前首先需要强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低度模式的建筑产品,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中度模式、高度模式的节能建筑。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示范工程处处长孙克放:

  节能省地——中国住宅建设方向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匮乏,但能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10%,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因此大力加快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广“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已刻不容缓。120平方米的房子将成主流产品中国人多地少,因此在居住方面不宜盲目求大,提倡超前消费,而应主张适度消费。根据中国的家庭结构,1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做成三居室,功能空间齐备,足以满足家庭的居住需求。日本与中国的情况比较相似,现在12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是市场中需求最稳定的产品。10-13层建筑的容积率低于7-9层建筑的容积率节地首先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城区土地的合理控制;其次是农村住宅的适度集中和土地资源有效流转。对于开发企业来说,在土地获得之后要通过优化设计解决好容积率、密度、环保、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达到土地使用效率高,达到空间的量和空间的质的全面提升。具体措施如:合理规划用地结构,有效组织功能空间(朝向、方位控制);科学分析日照,灵活布置住宅形体及高度;合理控制住宅的面宽、进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用坡屋面及退台屋面缩短住宅间距;合理控制屋高,减少住栋距离;以及合理控制住宅层数,增加空间容量等。人们通常认为,建筑层数越高,容积率越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测算,相同面宽和进深的房子,在间距合理的基础上,建筑设计成10-13层的小高层,其容积率反而低于7-9层建筑的容积率,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所以,小高层的住宅越建越多。探索“谁应用,给谁好处”的激励措施我国已经出台有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规范与标准,各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的特点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也不完善,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奖惩措施,例如“谁应用,给谁好处”的激励方式,以激起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的兴趣,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建设,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日报记者叶凤珍(编辑 丹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