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新民:8年古城守卫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2:39 公益时报
  拥有中法混血血统的华新民对北京古城的眷恋,是非常纯粹的。她说,不保护历史,如何才能走向未来?
华新民:8年古城守卫战(图)
  华新民(左)站在已故法学界泰斗钱端生家的私宅里(该私宅也面临被拆的命运)

  7月17日晚8时,夜色四起,暑气未消。北京工人体育馆北门的咖啡馆灯光明亮,从落地的大玻璃窗向外看去,大街上纳凉的人群都成了隐匿了表情的黑色剪影。

  华新民从这些木讷的剪影中浮现出来,有着鲜活的生动。她穿着旧式的豆绿色上衣,黑色曳地长裙,蓬松的披肩长发被两只旧式的黑色塑料发夹别在脑后,唯一的饰品也是一根样式古旧,看不出时尚感的项链。华新民这身招牌式的装扮,和她递过来的湖蓝色名片上她对自己的定位“民间古城保护者”,似乎有着某种暗合与呼应。

  抗争

  “我很痛苦。”华新民在咖啡馆一隅的椅子上坐下,直截了当地说。

  自1997年起,轰鸣的推土机和断壁残垣就使华新民把自己从一个专职母亲的角色蜕变成为一名古城保护者。

  但是,8年过去了,华新民再也没有想到,她曾经一次次地为了别人即将被摧毁的宅院而奋不顾身地挡在推土机前,却没有挡住推土机对自己家园的践踏与破坏。

  “他们爬上了我家的房顶。8年来,我第一次以房主人的身份站在这种场合。我忽然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拆’:每砸碎一块砖每揪断一根木头都像直接砸在心上,感到的是一种剧烈的痛楚和窒息。”华新民有些激动地说。

  2005年2月,华新民以“一位法国妇女向社会各界诉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和北京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题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发表文章,文章中称,“这里是我的祖宅,是我父亲的产权,我们有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发的‘房地产所有证’。现在此宅刚刚被毁成了废墟(红星胡同53号和55号),没有人征求过我们的同意。”

  据华新民介绍,与华家祖宅毗邻的东堂子胡同里,有一家人姓史,他们和她都在北京市有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网站上发现:东堂子胡同和红星胡同的部分土地,即包括众多祖产主土地产权的土地,竟被有关部门擅自出让给了富华国际集团去做房地产商业开发,继而又被富华国际集团抵押给银行!

  “我父亲和我家邻居们的财产,就这样先被出让,再被抵押,继而又被摧毁。”华新民用手托住额头,时不时用舌尖舔一下有些干燥的嘴唇,眼神疲惫,言辞间虽常有激愤之辞,但语词的逻辑却清晰缜密,并仍然保持着优雅的风度。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高到低分为5个层次,除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人还有对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与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一个人流离失所的人来说,故土家园在不期然中被人为毁灭,华新民感到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失去了爱和归属,失去了安全;“成片胡同的消失已经令我成了一个没有家的孤儿,现在就更是这样了”,“没有人向我们做过一个字的合乎法律的解释”,连理睬都没有,华新民感到自己和家人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我不可能接受这个命运,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把这个命运强加给我们。”华新民执拗却坚定地说。

  古城保护

  “到处都在拆或者‘迁建’,‘迁建’也同样是个可怕的词,是‘拆’的代名词。”华新民有些急切地说,“时间不多了,老城快被拆完了。除了我家那一带的胡同,还有反映着宣南文化精华的米市胡同等那一大片,还有西单西斜街东口的扎公府,还有东城麻线胡同3号院,是那么漂亮的一个私家花园,都正在遭到拆除啊!”

  虽然有着四分之三的法国血统,但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华新民对中国古建筑有着深深的眷恋,她认为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在华新民眼中,雍容大度的四合院,曲折幽深的胡同,就像慈祥的老祖母端坐在那里,让人心安定,平和,幸福。

  在从事北京古城保护的8年中,华新民经常试图去保护一座座被打上“拆”字烙印的四合院,投书相关部门来阐述古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在各类媒体上撰文宣传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价值。

  同时,一有机会,她还向大家介绍有关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知识。华新民在谈到相关法律法规时讲得头头是道。“这些大部分都是自学的,有从网上看到的,有从买来的书上学到的。”

  8年来,胡同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转悠的“老外”。华新民决心用这种最普通的交通工具来实现她的愿望。经过她的努力,新鲜胡同好几座完整的四合院被保留下来,西城文华胡同文昌胡同等一片胡同保留下来了,但她仍然痛心地说:“已经拆得太多太多了,快拆完了。”

  2003年,华新民和她的合作者摄影师金叶中,敲开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区的57条胡同112个院落的大门,向居住在里面的人讲明自己的意图,抢在推土机前,把200余幅完整的四合院景象用镜头记录下来。随后,华新民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办了“留住四合院——北京之魂”的摄影展,希望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唤醒北京人关注四合院这一珍贵的文化历史产物。展览举办得很成功,但华新民还是难过地说,“所有在这里展示的,都是今天存在的,但仅仅是今天。”

  在她的解说下,前来观看的人们不禁深思:现代化究竟是什么?

  华新民认为,“现代化”不是指拥有汽车、马路、高楼,这是对“现代化”几个字的天大误解。“现代化是一种意识,一种以人为本的意识,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当今文明世界的主流意识。”

  “不少人直到今天还没意识到北京古城的巨大价值,展览的形式很容易唤起人们这方面意识的觉醒。我非常希望这样的形式能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一种偶尔行为。”华新民说。

  坚守

  当时针指向晚上10时时,还没有吃晚饭的华新民为自己要了一份汉堡包,非常快地吃掉这顿简单的晚餐后,便不停顿地继续着她的话题。

  “我在从事古城保护工作时,用的是丈夫的钱。如果我能有更多的钱,我可以做更多的事。”

  华新民的丈夫是北京人,现在常驻巴黎。“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7岁,一个18岁。”在谈到女儿时,华新民的语气温婉柔和。

  8年中,华新民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她的观点,加入到古城保护的队伍中来。

  然而,在强大的地方利益驱动和支持它的雄厚的资本面前,民间的力量毕竟太弱了,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华新民的最后的努力。

  华新民拿出3本相册,其中有很多绿树掩映,造型雄奇的四合院和古建筑的照片,它们当中很多已不复存在了,只能作为一种遗像被华新民保留在相册中。

  “我很痛苦,除非我对自己说:中华文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华新民的蓝眼睛里闪着泪光,你发现,北京古城其实并没有消失,华新民在心底为它们建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人物简介

  华新民,1954年生,法籍人士,散文作家,民间古城保护者。

  作者:薛京

  (来源:公益时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