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医院为何青睐“价高物不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4:20 桂龙新闻网

  “价廉物美”的,反而比“价很高而物不见得美”的受冷落、难推广,这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有,它生存于医疗领域,而且生存得“生机勃勃”。接连在《报刊文摘》上看到这样的报道,百思而难“解”。

  是人就不免得病,“有什么别有病”,大抵是个相当于“天下无贼”的美好愿望。胃癌患者就有不少,早期胃癌治疗,方法可以不同。7月18日《报刊文摘》转载《文汇报》的报

道说,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内镜根治”早期胃癌,可将原来一两周的住院天数缩短为两三天,费用可从1至2万元压缩至2000元左右,而效果差不离。费用相差近十倍,谁都明白“内镜根治”是大大的“价廉物美”。但很奇怪,在我国,“价廉物美”就是无法与患者“亲密接触”!有美国医生日前来到上海一家医院,演示了“内镜根治术”治疗过程,“试图一点点改变医生的理念”,但“不敢对改变现状有任何奢望”。

  相比于胃癌,尿毒症更让病人谈病色变,因为无论是平时“血透”,还是手术“换肾”,都是花钱巨多。7月13日的《报刊文摘》转载《羊城晚报》报道说,患者就诊时,多数医院并未提供国内外推崇的“腹膜透析”,而普遍采用“血液透析”。“腹透”通过人体本身的腹膜过滤体内毒素,能大大减缓残余肾功能的衰竭速度,且副作用小,“再好的‘血透’也比不上‘腹透’”。一年的费用,“腹透”仅为4-5万,而“血透”在6-7万元,如果用国产腹膜透析液,则可低至2-3万元。所以,“价廉物美”的“腹透”是国际医学界的首选方案。但是在我国,只有不到一成的尿毒症患者在接受“腹透”,形成了“血透”受“热捧”、“腹透”被“冷落”的局面。

  好的廉价的医疗资源不用,而广泛使用昂贵的,这其实是双重浪费:既浪费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又浪费了患者的钱财,这就是“双重的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大相径庭。“看病难”、“看病贵”为何怨声载道,这是渊源之一。医院为什么一门心思“推广使用”贵的?有识之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因为经济效益。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了“便宜的”,医院的收入就大大减少。有些新技术,越是使用少,用起来也越手生,医生就越有后顾之忧,最终就是不用拉倒。

  由此,医患之间就形成了“单向恶性循环”,对患者越不利,对医院自己就越爽。而“治病”是一种特殊消费,属于“不能不消费”的消费;在今日的医疗体制环境中,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患者“别无选择”,有病倾家荡产也得看,医院于是就乐得“请君入瓮”。

  当“微观”失效的时候,只有冀望“宏观”的成功管制。要让医学回归相对单纯的环境,更人性化地为患者服务,就必须有宏观意义的政府“有形之手”真正到位的有效管制,有法规和制度的强力保障。让百姓看得起病,有技术进步问题,有制度革新问题,但制度永远比技术重要,因为制度革新、制度保障、制度文明是真正的难题;没有制度管制,再好的技术,再好的价廉物美,都难以派上用场。

  健康的事,是百姓的大事。温家宝总理在滇考察时反复强调:“我心里始终有三件大事放不下:让孩子上得起学,让农民看得起病,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温总理对群众的事情看得很重,“看得起病”是他“放不下”的一件大事。如果所有医疗卫生的管理者、主事者、从业者,都能把百姓“看得起病”当成自己的大事,而不是把自己的“高收入”看得比泰山还重,那么,制度层面的事,哪里有解决不了的?

  来源:

  人民网 责编:黄珊 作者:徐迅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