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且说“亮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4:31 南方周末

   焦加

  隋炀帝好夜游,常于月夜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曾作《清夜游曲》,在马上演奏。正所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倘非月夜,就需要解决照明问题。想必也是需求引发创造,隋炀帝异想天开,“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不知这算不算古代的“亮化工程”,但至少说明国人(主要是某些官人)追求“亮化”的意识,或曰“亮化”情结,其来有自,非常久远而深厚。

古人所谓“旦夜之常”,即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不可改变,也无须改变,改变了也不一定就好。“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这是生命的节律,就连过去的劳动人民,“起五更,睡半夜”,在半夜到五更之间也得稍事休息。

但人们却往往留恋白天,厌恶黑夜。为了留住白天,秉烛夜游之外,还有焚膏继晷(日光),囊萤映雪,发展到后来就集中释放大量萤火虫,制造“光遍岩谷”的效果。近闻法国要“人造太阳”,为的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如果这“人造太阳”真能释放出能源,后果恐怕难以逆料。

古今中外热爱光明的心理,集中表现在21世纪的中国,就产生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即所谓“亮化”。改变旦夜之常是不可能的,但使城市夜晚亮化是可能的。为了使人民生活更美好,肩负城市管理责任者,纷纷把“亮化”作为施政目标之一。诸如建什么“百里灯廊”,把“登高眼前无黑点,放眼远眺无盲区,人行店堂满街亮,车行沿路一串明”作为亮化工程的要求,甚至把亮化与绿化、美化并列起来……为亮化,甚至不惜毁掉路边树,似乎为了享受在火树银花下漫步的惬意,值得付出在毒日头下赶路的代价。这就有点过了。

平心而论,各地的亮化工程,在付出代价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解决了照明问题,这是它应当产生的效益。但照明就是照明,说“亮”也行,“亮”本有度,“化”则无边,有些事一旦“化”起来,就容易走极端,这已是历史经验。亮化工程不同于普通照明,其中包含着大量不必要的照明。搞亮化工程,就得为人们颠倒昼夜的狂想埋单,为酷爱光明的情结埋单,为秉烛夜游的奢侈埋单,还得为城市管理者的政绩、特别是对老百姓来说费而不惠的那部分政绩埋单。这些不必要的照明,从正面理解是锦上添花,从反面理解是光污染。事实上许多市民对此不仅不买账,还啧有烦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针对所在省各城市竞相掀起的亮化工程热上交提案,呼吁为光污染立法。

“亮化”化到现在,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亮化需要用电,发电需要资源,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更是相对不足,所以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搞亮化工程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说是南辕北辙。如果把亮化工程中不必要的照明,甚至属于光污染的用电节约下来,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功莫大焉。退一步说,便是必要的照明,也应采取节能高效的措施。据新华社电,北京市照明用电,只要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就可以节电60%至70%,一年下来节约多少?超过秦山核电站运行13年来的累计发电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