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圳晚报:怀念纯净的中国足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6:26 中国新闻网

  中国足球12年的职业化道路,走到现在却如同陷入一片黑色沼泽中停滞不前,“中国足球”这个词语已经开始变得有些声名狼藉,与之配合使用的,是诸如假球、黑哨、赌球、球霸等一系列灰色语汇;于是很多球迷,包括一些老教练、老球员开始怀念从前,那个时候的足球水平可能不高,工资奖金更少,但它纯净,并且蕴满激情。“往日不可追”,但可为今日之鉴。

  清贫中更懂进取

  昔日:“那时候球员的工资相当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水平,哪有什么钱!”原中国国家队队主帅曾雪麟回忆说,在他带队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球员工资大概是六七十元,清贫的队员很多:古广明家五六口人住在一间19平方米的房子里;沈祥福结婚时根本没房住……但当时大家练得刻苦,懂得进取。

  曾雪麟说有一次他们领到了奖金,在获得亚洲杯亚军的历史性突破后,得到了“巨额”奖励:每人180元。

  现状:180元也许不够球员随随便便的一餐饭,足协的限薪令是这样写的:“球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100万人民币”—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赢球奖,更不包括巨额广告费。

  那时行得正,能拼命

  昔日:1994年之前,中国足球界还没有“职业球员”的称谓,但用球迷的话说,那时的球员“行得正,能拼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国家队,即使是假日的下午,几乎所有球员都会习惯性地走上球场,练脚法、打对抗—完全是出于自觉。那时队员想法很单纯:为国争光,义不容辞!直到今天很多人还会回忆起,唐尧东在1987年奥运会预选赛时为进球不惜头撞门柱,而曾经的国门张惠康在1991年也是为救险球撞上门柱成了脑震荡,至今精神恍惚。

  现状:职业化以来,每年有关球员流连夜店、夜不归宿的报道都是连篇累牍,打假球、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屡见不鲜,徐根宝评价说:“他们只是在计较收入的时候才想到自己是职业球员。”

  高峰也不敢顶撞教练

  昔日:“现在这帮小孩也太牛了!我当年也有一身毛病,但我掰着手指头算计也不敢跟教练对着干!”说这话的,是高峰,做球员时曾有“浪子”之称。职业化初期,多数球队仍然保持着原来省队、市队的传统,管理严格,令行禁止。那时的违规多是在场上打架了,或者骂裁判了。高峰回忆说,生性放浪者如他,在比赛期间也会收敛很多,更别说顶撞教练。

  现状:中国足坛诞生了“球霸”这个著名词语。职业化后期,球员联手“做掉”教练的事件已经不是一两次,几乎每个队都有一两位“大哥”。

  火爆球市已成往事

  昔日:“当时大环境好,球迷依旧对足球充满了感情,所以球市总是爆满。”十连冠时期的辽宁队队员柳忠长回忆说。这种火爆球市在职业化初期有过之而无不及,1995至1996年,甲A场场满座,一个个英雄随之诞生:“范大将军”、京城“四大名捕”……马明宇回忆:“打主力的球员应酬应接不暇。一周内我没吃过米饭,后果是晕倒在训练场。”那时候,足球是不折不扣的“城市名片”。

  现状:国家队比赛,上座率通常也过不了5成,而深圳队最近几场比赛,每次大概只有2000球迷到场,更多球迷的眼光停留在欧洲联赛,或转向运作更成功的CBA。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