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纸禁令恐难除学生贫富分层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7:04 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高校不得按学生的经济状况安排住房,原则上有条件的高校要实现学生按班级住宿。(《新京报》7月20日)教育部下发禁令,出发点是好的,目的就在于让贫富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但我相信不少人会有疑问:一道禁令能达到贫富学生和谐共处的目标吗?

  近年来,高校学生中渐渐出现三层人群:一是富裕型学生,二是贫困生,三是广大的

中间层学生。在这三个阶层中,中间层占大多数,而贫困生和富裕生相对来说都是少数人,象牙塔内形成了一个“纺锤型”社会。

  各个群体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都有不同的要求,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优越感差距。

  毫无疑问,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存在穷人区、富人区。但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直接在大学校园里体现为分层。表面上,这种分层是经济差异、消费差异,实际上,已经涉及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甚至文化认同的危机。

  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以为,强化大学的公共性和培育发扬大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当前是比禁令更重要的举措。在教育领域强调市场化的情况下,教育的公共性和专业性往往会被市场性和经济利益所淹没,对教育本身造成伤害。其结果是,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虽然增长和扩大,但是受教育的个人支付成本越来越昂贵,同时,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恶化。要让大学生和睦共处,这是首先要改变的现实,恢复大学的公共性。

  其次,要发扬大学精神。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永远是大学教育之精神所在。一个高等学校若缺乏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的理念做支持,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可悲的。大学是追求人生至善的“圣地”,是通过精神自由交往,提升人性的“精神之都”,不是知识商店。近年来,由于物质主义泛滥和工具理性膨胀,教育对个体精神建构的价值日益黯淡了,对精神的培养的崇高理想被放弃了。只有发扬大学精神,才能医治贫富学生之间的隔阂,也是大学使命的体现。

  另外,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贫富学生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也要学会宽容,彼此尊重、彼此善待。

  社会分层在继续,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也在继续,如何让贫富学生和谐起来,是时代和大学的共同课题,这不是单一的禁令所能解决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来源:上海青年报;作者:朱四倍】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