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福将”侯迅 辍学不当银行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17:48 青年时讯

  人物档案

  侯迅,华旗资讯公司副总裁,年仅31岁却已经在中关村摸爬滚打了10年。有意思的是,10年了,侯迅竟然没有跳过一次槽,华旗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而那时的他仅仅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秘密逃学出来,因为这份工作,学校向侯迅发了最后通牒———立即返校。

  父母想让侯迅做银行家,但侯迅这样劝说父母,“即使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了银行,也不过是做后台的技术支持,根本不可能当什么行长。”

  侯迅被认为是华旗的“福将”,他所在的企业创造了中关村的又一个奇迹。侯迅则笑称自己善于做“二把手”,这么多年了,竟然也没有猎头来挖他,而他也没想过自己当老板。

  把侯迅称作“福将”的不是别人,而是华旗资讯的掌门人冯军。在华旗,侯迅几乎没有失败过。

  早在创业开始的头两年,冯军就曾对侯迅打过预防针:“将来公司一定有大发展,到时会不断有人来挖你……”不过10年过去了,竟然没有猎头公司“猎”过他,长着一脸“福相”的侯迅也是死心塌地地跟着冯军,整整10年,从一个几乎什么都不懂的推销员做到了今天的副总裁,而他所在的公司也从一个仅仅卖键盘的小公司发展到了今天创造了又一个中关村奇迹的企业。

  如果你不知道“华旗”是做什么的,那你至少应该听说过“爱国者”,“爱国者”就出自华旗之手,10年前创立于中关村的华旗只有9个人,最初仅靠卖“小太阳”键盘起家,如今的华旗资讯创下了销售额高达12亿元的神话。掌门人冯军成了中关村的传奇人物,而和冯军当年一起打天下的毛头小火———现31岁的华旗副总裁侯迅,也被中关村后起之秀视为奋斗目标。

  第一眼见侯迅,感觉他一脸的谦逊友善。这个有着10年资历的“老中关村人”年轻得让人嫉妒。

  侯迅深信自己要比同龄人至少要多活3至5年。他喜欢自己超常的工作状态,至今回忆起来,侯迅还能清楚地记得刚来中关村头一年的日子:我住在公司,早起开门站柜台,白天出门见客户,晚上关门拆装机器;工作之外,就是吃烤鸭和睡觉……

  A下雨天的机会

  某个雨天,侯迅被冯军一把推出了公司,开始他的第一次上门销售。那年他21岁,还只是个大学三年级辍学的学生。侯迅右手拎机箱,左手打伞,走在蒙蒙细雨中,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这就是华旗创业初期经典的“下雨天推销”片断。靠只赚5块钱闻名中关村的冯军“冯五块”,打破了中关村“下雨天不干活”的不成文规定,他认为,“下雨天,各个公司的人都会呆在公司里面,因为没有事做,所以平时太忙没有机会听的话,现在都会有时间听你慢慢的扯,这正是推销产品的大好时机。”

  1995年,侯迅踏入华旗大门的第一份职业是销售。初来乍到,侯迅很用心,暗暗记下了老业务员的谈话方式和给出的报价,来了客户,刚来公司3天的他竟也能夸夸其谈几句。

  年轻的侯迅还很会和前辈老员工们搞好关系。仅仅一个星期,大伙就接纳了他,并告诉他:其实销售并没那么简单,同样是卖一类产品,里面有很多窍门,哪个产品库存量大、哪个产品利润高、哪个产品要停产等等。更重要的是,侯迅明白了做销售,最需要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情况,而是竞争对手的情况。

  后来,侯迅自己总结了一套销售心经:做销售首先要有很坦然的心态,而销售工作非常需要意志力和忍耐力。因为有的客户会用后背对你,会让你感到挫折,这是做销售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儿。

  侯迅曾经有过上门销售被人轰出来的经历,但侯迅不放弃,还再三去拜访,最终拿下了单子。他总结做销售拜访客户的经验中有一点是一定要找老板谈,因为即便老板表面上显得很烦你,但他内心却悄悄在说:如果他是我的员工就好了。直到最终博得他的信任才能卖出产品。

  做销售很苦,但侯迅一干就是两年。令大伙刮目相看的也正是他的销售业绩。

  B天生是敏感个体

  1997年,侯迅的机会来了。新岗位在侯迅看来,是最能体现他这个天生敏感个体的优势。

  当时的华旗由十多人发展到五六十人,开始进入树立品牌的阶段,侯迅出任华旗资讯企划部经理,负责宣传企划方面的工作。

  两年内他充分发挥出个人的创造力,策划并完成了若干个吸引眼球的活动,其中月光宝盒、自然窗、爱国者等产品的大规模路演活动在中关村掀起了从未有的高潮,就连他自己也坦言,这样前无古人、连续不同主题的路演几乎让他江郎才尽,挖空了心思。

  自小偏好文科,侯迅对策略性的东西特别有感觉。1997年,华旗打败其他5家公司争得了著名的高端显示器厂商美格(MAG)北方区总代理,通过做美格代理,侯迅熟悉了更多营销的套路。

  1998年10月,华旗资讯成为长城电源的北方总代理。刚接手时,长城电源一个月在北方地区的销量不超过4000只,华旗代理一个月后,销量就突破了1万只,两个月后突破2万只,到现在月销量已经是7万多只。为什么这么成功?侯迅总结了4个字:“全力以赴”。

  “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是两种不同的态度。一个人全力以赴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全力以赴的时候,就不会想到失败、落后;而失败、落后的时候,一定没有全力以赴。”

  2001年初侯迅升为华旗管理者代表,全权代理公司管理事务,开始了企业管理之路。

  C已经不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

  2000年1月1日,是侯迅来北京的第5年,这个千禧年的开始,他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天还没亮,他打车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身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心中激动不已。那一天,侯迅记得广场上聚集了许多像他一样来北京寻梦的人。

  “那个时候,也许我骨子还是有那么一些感性。”侯迅还清楚地记得5年前自己第一次到北京,在木樨地,找到开往中关村的320公共汽车站牌的情景:他从上面发现了中关村的站名,数了数,一共11站。按照朋友事先给的地址,他并没费太大的劲就找到了中关村四海市场的门口,冯军的华旗就在这里。侯迅似乎有点不相信,他离梦想的距离这么近。那一刻似乎和想象的情形并不相同,但不管怎样,他来了。

  侯迅清楚地记得自己来到了心神向往的中关村,站在了四海市场的华旗公司门口,手摸到了中关村企业的大门那一刻的感动;侯迅甚至还能记得当天上午一个老员工领着他去买床,那份行走在中关村大街上无所适从、诚惶诚恐的感觉。

  又一个五年过去后,如今身为公司副总的侯迅笑言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了。“每天一早七点起床,在家吃过早餐就赶往公司,开会、工作餐、出差、处理日常工作,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晚上到家一般是九点半之后,每周二的高管碰头会通常会开到半夜12点。”

  侯迅觉得自己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中关村烙印———务实。

  “每一天我都清醒地告诉自己,过去的都已过去,今天意味着从头开始,过去的跟我不再有关系。”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和同龄人去比较,看看自己是不是最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要学会将预期收益的时间放长远,转变短期博弈的心态逐步为长期博弈,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忽视大局,并且还要学会不断总结个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关村闯荡10年的侯迅常常会这样告诫手下的年轻人,尽管他也很年轻。

  D从来都只有“捡球”的份儿

  侯迅4岁半就上了小学一年级,因为比同学小,侯迅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日子。

  “当周围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到处玩耍的时候,我就跟着当老师的母亲走进了小学课堂,同班的孩子多数要大我2岁,因为年纪小,个子也小,那会儿感觉自己跟不上趟儿、很弱势。”

  上体育课时,跨栏和跳马,小侯迅从来都跳不过去;和小伙伴们一起踢足球时,小侯迅从来都只有“捡球”的份儿。

  上小学二年级,老师每天念默写单词,小侯迅总是听不明白,急得满头大汗。“老师念一遍我就写一遍,比如‘出发’一词老师通常要重复几次,而我也就跟着她说几遍就写几遍,本子上‘出发’、‘出发’地写了好几遍,忙得不可开交。”

  ……

  直到高中之前,侯迅的生活几乎都刻着“弱势”这样的字眼,他拼命要显露自己,为了摆脱这两个字,他最想做到的事是———赢得伙伴们的认可和关注,能让他们哪怕是主动和自己玩一会儿。“为了这一点”,回忆中的侯迅说,“让我付出什么都愿意。手中的零食、玩具等等这些对一个孩子很重要的东西,我都可以毫不犹豫地送给别人。”

  这种“弱势”的日子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了改变。

  E非常享受这种“第一”的感觉

  侯迅在辽宁丹东的鸭绿江边长大,父母都是教师。母亲是语文老师,要求很严格,侯迅才上小学就被要求背诵唐诗宋词达150首,除此之外,但凡和孩子有关的书报杂志,《小蜜蜂》、《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优秀作文选刊》等等,母亲都订回来要求侯迅一一看过。

  母亲的严厉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侯迅从小阅读的习惯,大量的阅读增加了小侯迅的知识储备,“每每同学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总是我在滔滔不绝地讲,大家则津津有味地听。”这倒给侯迅带来了自信。

  也是很小的时候,侯迅就显露了公众演说的能力。

  中学时代,因为标准的发音和广泛的知识面,侯迅成了课堂内外的领诵者,“尤其是在上高中的头两年,我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突出表现在即兴演讲上,只要老师给出一个题目,我总抢在同班其他同学之前上台演讲,虽然那时心跳会明显加速,但当时的我却非常享受这种‘第一’的感觉。”

  从座位上走向讲台的20多秒时间里,侯迅的脑子已经迅速组织好演讲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分则边讲边想。有了这两年的锻炼,此后的侯迅几乎没有在任何场合发言怯场过。

  侯迅年纪小,和别人比速度不行,却可以比耐力。也因此,从小到大,侯迅最有自信的体育项目就是长跑,手臂一上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他能坚持很长的时间。

  上高中时,学校就修建在半山腰,每到晚自习中途的休息时间,侯迅总会独自一人从山腰往山上跑,一直跑到山顶,再跑回教室,一边慢跑一边思考问题,这样坚持了三年。

  F还有没有机会拿2000元的月薪

  向后退半步,侯迅不敢想像回到学校,两年或者三年之后,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像现在这样拿着2000元的月薪,那是1995年。

  侯迅决定辍学。这个决定犹如晴空霹雳,远在丹东的父母十分失望,尤其是母亲,在电话那一端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会这么冲动。一直以来侯迅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的规划进行的乖儿子。

  才上高中,父母就已经早早替侯迅规划好了他的将来:考一所工科大学,攻读当时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回父母所在的城市,进银行做一名技术骨干,目标是银行行长的位置。

  18岁的侯迅,因为喜爱文科,心里一直憧憬着和母亲一样做个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但是侯迅是一个听父母话的乖孩子。

  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他选择了理科班,按父母的意愿在高考的志愿书上填了“计算机”专业,但侯迅并不知道这会给他带来一个怎样的将来。

  可是,就连侯迅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辽宁上大学的两年中,侯迅对于当时刚刚兴起的计算机课程没有兴趣,尽管计算机是新兴产业的学科,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存在严重脱节:大一刚开始,学校只能给同学们带来打字排版的知识。后来,虽然课程里多了数据库、C语言、离散数学等内容,但对于爱好文学,充满了想像力的侯迅来说还是没有太大吸引力。

  在学到离散数学的时候,侯迅决定秘密逃学,去心神向往的中关村。通过朋友的介绍,他瞒着父母揣着生活费,带着朝圣者的心情跑到了北京中关村。

  侯迅在电话里这样劝说父母,“即使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了银行,也不过是做后台的技术支持,根本不可能当什么行长。因此,为什么我还要选择继续留下来学习和进银行呢?”和同龄人相比,侯迅将进入社会的起点提前了。

  当日历翻到2005年7月,在硅谷电脑城办公室的侯迅一次次见到中关村附近高校学生毕业离校时的喧闹和感伤,他也许会有那么一丝的遗憾,因为当初匆匆地离校,令原本属于自己的大三、大四的快乐时光无法出现在自己的人生日记上。

  G还想拥有私人飞机

  “我现在最有危机感的是时间的流逝”,侯迅说。

  他认为,一个有危机感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而危机感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时间和金钱方面。时间的危机往往无法靠人们主观愿望改变;知识和能力的危机可以通过学习、经验和阅历去提高;而有金钱的危机感才会有不断赚钱的愿望,“有了车有了房你还应该想着拥有私人飞机”,侯迅直言不讳。

  “拼命赚钱终究是为了快乐舒适地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得充实也是一种快乐。”侯迅说,但要想获得持续而长久的快乐就不那么容易了,那意味着在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快乐,而不是那一瞬间快乐之后却是巨大的失落感。当然,这种短暂的快乐其实很容易就实现。兴许就是在午后的咖啡馆,看看书聊聊天,但之后又会是怎样的情绪呢。

  侯迅想要的快乐也是如此。看一场激烈的球赛、冷静地思考,还有在假期和家人一块去普吉岛度假。“很多人旅行是希望花钱去更多不同的地方,而我会选择花钱去同样一个地方,比如普吉岛,我们就已经去过3次了,往后也许还会再去,只要我能感到足够快乐,我就会去做。”

  采访手记

  被太太笑话说“像个房托”

  华旗成长的10年也是侯迅成长的10年。华旗做了10年就在中关村创造了一个神话;侯迅也花了10年时间,从一无所有成长为IT精英。这样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后来的中关村人。但侯迅自言,这样的成功未必可以复制。这个爱说实话的东北人,常常说出让人出乎意料的话,“我其实挺适合做副手,协调上下级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这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如今的侯迅早已告别了单身,在北京买房买车、安家立业。有闲暇的周末,侯迅会早早起床,开着车和太太一起去什刹海溜早市,淘点旧书和有意思的小玩意,看看晨练的老头老太太,或者是划划船、吹吹凉爽的风,这样的生活让平日工作繁忙的侯迅放松心情。

  说起家庭,侯迅一脸幸福。

  和太太的相识虽然颇有奉父母之命的感觉,可侯迅对这个终身伴侣的选择有说不出的满意。一样的爱阅读、爱运动,要求简单。他描述他的另一半:北大的双学士才女、清华的在读法学硕士研究生,理性且严谨,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了他有力的支持和补充,就连周末一块爬山聊天,两人也会开展深入讨论,惹得旁人直言:这哪像是一对情侣。

  侯迅更不可思议的还在于其销售天赋,他自言:他所在圆明园附近的小区,一销售代表一共卖出六套房,其中一套是他买的,剩下五套是他帮着销售代表卖的,这个经历被太太笑话说“像个房托”,而侯迅却一本正经地表示:那是因为我发现了它的好,忍不住要跟大家分享。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