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我们到基层去!(关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3:11 人民网-华东新闻

  编者按:基层,一般指县级以下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农村,也包括城市的社区。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选择自己的职业,还为毕业生们提供了包括户籍可留在原籍、国家代偿助学贷款、可提前转正定级、考公务员可享优惠和研究生学籍可留2年等优惠政策。《意见》的出台,表明国家需要高校毕业生去充实基层队伍。

  2005年全国共有8602名高校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参加志愿服务。还有许多大学生饱含激情选择到基层、部队和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各高校也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措施办法。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否就难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是否就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到基层工作应保持怎样的心态?

  为此,本报专访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到基层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倾听他们在基层工作的体会和感受。

  大学毕业生在街道———

  琐碎中触及社会脉搏

  陈佳佳:复旦大学2004届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办事处行政秘书

  吴凯铭:复旦大学2004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办事处综治司法科科员

  现场:永远的琐碎和繁杂

  陈佳佳的办公桌看上去和这个时代有点脱节:已经掉了色的木头写字台,玻璃下压着绿色的桌垫。桌上是《秘书工作》和《党政机关》等业务刊物。桌子的玻璃下,压着一张薄薄的小地图,是她刚到殷行街道办事处时,为了熟悉地形而绘制的:铅笔勾勒出48个居委会、近20万人口的辖区风貌,五颜六色的水笔标出不同“新村片”的不同情况。“这里治安比较乱,经常有小偷出没;这里居民以工薪阶层为多;这里附近有一个菜场……”陈佳佳指着自己的小地图,熟练地介绍。

  作为行政秘书的她,今天的工作是印发区里工作组下基层的日程表。一个上午,她一直不停地进出打印间,还不时整理记录一些区里传达下来的文件。

  吴凯铭的办公桌在曹家渡街道办事处综治司法科一间老式办公室的一隅,桌子很陈旧了,但案头却多了几本法律方面的书籍。“简单地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我的工作范畴。实际工作中,我经常碰到一些自己并不懂的法律问题,抽空就要多学习一下,为自己积累知识。”他已经为自己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今年多研究些法律书籍,明年开始要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

  在这里,工作永远是琐碎而繁杂的。“我可讲不出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吴凯铭笑着摆了摆手。一年的见习期就快到了,他们拿着比同班同学少得多的工资,却干得乐此不疲。

  经历:从“书生意气”到“挥斥方遒”

  街道办事处的性质和工作内容,毕业生们都是在工作之后才逐渐认识到的。陈佳佳考上公务员之后才填了“街道”这个志愿,由于前面的两个志愿都没有被录取,于是“鬼使神差”来到了这里。“我以前不知道街道是干什么的,以为和区政府差不多,后来才知道我们这里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陈佳佳说。

  她带着懵懂的意识开始了自己的信访接待工作。一个老人来访,陈佳佳性子很急,不由分说就打断了他的叙述。老人戴着假眼,紧紧地盯着她看,满脸的失望。“当时我有点害怕,又很自责。”她回忆道:“后来我知道了,信访接待既然是直接面对群众,那么学会倾听是很重要的。”

  一群合唱团的老妈妈,练习唱歌的地方被依法收回。这一次,陈佳佳知道“舒缓来访人的情绪很重要”,于是就耐心劝说她们派代表向领导反映情况。结果,在她的努力下,老妈妈们的房子问题解决了。她说:“我觉得直接和居民接触,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共同的语言基础,一定要站在居民的利益角度看问题。这和我们在学校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很多人看来,吴凯铭放弃国家安全局公务员不做,而作为事业编制的人到街道工作,简直不可思议。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我知道自己喜欢心理咨询。我觉得只有到街道这个居民利益最集中的地方来工作,才能真正了解居民的心理。”他的辖区范围内有30多个社区矫治人员、300多个社区闲散青少年和100多个吸毒人员,他的工作之一就是预防和减少犯罪。他说:“其实,社区工作就是助人和自助,鼓励别人取得向上的斗志。我还算学以致用吧。”

  深入基层,让这群天之骄子真正触摸到了社会的细节:“原来一直对基层作风有抱怨,现在我知道,其实机构里的许多人都在不停地寻求改变,有时只是沟通上的问题。很多时候需要中国特色的方式方法。”吴凯铭说。

  在基层工作的他们,开始把视线放下、放宽,基于事实的严谨思考代替了单纯的“书生意气”,少了些狂放,多了些“挥斥方遒”的底气。

  语录:

  陈佳佳:到基层来工作最重要的是放正心态,虚心学习。因为在待人接物、解决纠纷上,很多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当然,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后,千万别把自己的“本”丢了,许多才能可能一时用不上,但对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吴凯铭:耐得住性子很重要,特别是在一个条件不好又困难重重的地方工作。其实我的心气也很高,但是既然别人可以教会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就不觉得“屈才”。

  大学毕业生在西部———

  实践中经历“蜕变”

  刘东洋:复旦大学2005届社会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员工

  邱超:上海交通大学2004届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成都市温江区畜牧局科员(新近暂借调至该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

  现场:我们的心胸开阔了

  和刘东洋通上电话时,他正在新疆库尔勒的书店买书。按照他的说法,只要有了书和网络,新疆和北京的距离就不那么远了。7月初,他离开了在北京的家,来到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接受“入厂教育”。初到新疆的他很兴奋:“我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和我想象的差不多,生活条件比我想的还要好一些呢。”培训马上就要结束了,他即将被分配到二级基层公司,开始他在西部的生活。

  刘东洋刚到新疆的时候,在成都市温江区畜牧局工作的邱超正在乡镇卫生防疫站检查工作。在基层站和乡镇政府的指引之下,他和他的同事随机抽取一些养殖户进行卫生防疫检查,询问养殖户有关基层站为他们的牲畜防疫情况。他常走到牲畜跟前,仔细观察防疫后给动物佩戴耳标的情况,以此来确认防疫有没有做好。一边问,还一边随手记录。在畜牧局的这段时间,他跑了很多基层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防疫站,对辖区范围内牲畜卫生防疫情况已了如指掌。“我学的动物医学专业,这也算专业对口了。”他说。

  到西部基层单位工作,大部分毕业生是孤身在外。别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状态,让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

  经历:职业选择可以有自己的眼光

  刘东洋选择去新疆决心坚定:只投一份简历、只经历一场面试。2004年底,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录取了他,从此改变了他去深圳工作的计划。“我是学社会学的,一直觉得学习文科,就业选择范围很窄,所以很想有这么一个机会到一个理工类的行业去就业。所以当机会来临,我自然不能错过。”他这样解释。

  “我大三的时候曾经在上海的行政单位实习过,但是后来我觉得自己并不喜欢做‘白领’。”刘东洋说:“现在嘛,就是把本来预期到深圳的计划顺时针转了90°,石油行业大有可为啊。选择去西部的基层工作,仍然需要独到的眼光”。

  邱超到成都工作,也有自己独特的理由:是因为“喜欢这个城市的气候、人情和美食”。他家在贵州农村,作为选调生,他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从区委组织部到畜牧局,再到目前的纪委。

  从被人看作“高才生”时的受宠若惊,到始终怀着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邱超也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我不觉得到这里工作‘屈才’了,这里的人才也很多。”抱着始终学习的态度,邱超学到了很多从前在学校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写文章一直是邱超的弱项,而现在,从年初计划、年终总结到调查报告等等,都需要他慢慢摸索出一套思路和方法。而在畜牧局兽医兽药科工作的时候,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很多时候局里也会找他做其他的事,他都热心帮忙,也无意间学到了更多的业务知识。“以前拿到一个任务,我可能会无从入手,但现在我会有自己的思路,这就是基层工作带给我的收获。”

  语录:

  刘东洋:来到西部工作,我坚信自己能够完成从青涩大学生到成熟男人的转变。在这里,民风淳朴、友善,工作氛围十分不错。如果大学毕业生想要打破专业限制,接触更多的社会层面,那么到西部来工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邱超:我不觉得到这里工作“屈才”,这里的人才也很多。只要用心观察,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能学习的东西。

  各方观点

  到基层工作是否会荒废自己的学业和专业?

  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枚:今年,复旦大学共有61名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部队工作,总人数为去年的一倍。如果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那么选择专业对口的基层单位去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孩子到远离家庭的基层单位工作,父母应持怎样的态度?

  刘东洋的母亲刘翠玲:我觉得真正懂得孩子心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如果我觉得孩子说得有道理的话,就一定会尊重他的想法。当时,也确实有很多亲戚朋友对刘东洋到新疆工作表示不理解,认为没有前途,但我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还是要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不要被别人所左右。

  到基层工作之后,学校是否会给予一些特殊的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张仁伟:今年我们学校就组织了博士生的实践考察团到重庆市城口县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当地的就业环境,并且走访已经在当地工作几年的毕业生,看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枚:我们非常关注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情况,也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和我们保持联系。因为他们的工作反馈对于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和榜样。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2日 第三版)

  作者:叶慧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