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堂之岛”有传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4: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天堂之岛”有传闻(图)
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的“唐人街”

  在毛里求斯吃月饼

  位于印度洋西南的毛里求斯是个岛国,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闻名于世,被誉为“天堂之岛”,每年都吸引着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如此秀美的地方起初却是一群荒无人烟的岛屿,1598年,开始为荷兰人统治,称“毛里求斯”。1715年被法国占领,改名为“法兰西岛”。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改回原名。1968年3月毛里求斯赢得国家独立。若按族裔划分,岛上居民主要由印巴人后裔、克里奥尔人(欧非混血)、华裔和欧洲人后裔组成。至于谁是第一个登陆毛里求斯的人,一般的说法是荷兰人。

  然而,记者在毛岛却听到了另一个与此相关的传闻,即最早到达毛里求斯的是郑和船队。这一说法并非捕风捉影,而且还得到了某些专家学者的支持,其理由至少有三:一是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要先于荷兰人统治毛里求斯近两个世纪。二是相对郑和船队所拥有的航海技术及远航距离而言,毛岛并非是个无法到达之地。三是毛岛正好处于印度洋季风带中,自古就是海上要道。外国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郑和船队或其分支是世界上首次远航好望角的船队,其途经航线有两条,一条是穿行莫桑比克海峡;另一条是绕行马达加斯加东南方向。而毛里求斯正好位于马达加斯加正东方向。

  就在记者抵达毛里求斯采访之际,正值一个大型华侨华人研讨会在路易港举行。刚一抵达,记者就受到当地侨胞的热情迎接。老侨朱清球先生不是先将记者送往宾馆,而是直接请到他的家中做客。他家位于首都市区,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中国字画,桌子上敬放着一尊佛像。他解释说:“我们做生意的,都希望能够得到佛的保佑。”中秋节在即,他把自家制作的风味各异的月饼拿出来请记者品尝:“我的店铺就在唐人街,这几天月饼正在上市。毛岛有3万华人,大家都不会忘记在中秋节吃月饼。另外,当地人也十分喜欢月饼,每年这个时候生意都十分兴隆。”仅从朱先生简短的话语中,就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

  把中国称为“娘家”

  问及中国文化对当地的影响,朱先生没有直接作答,而是首先带记者去参观“天坛”。一听到“天坛”二字,记者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朱先生笑言,不能与北京的“天坛”同日而语,但它是当地华侨华人思念“娘家”的一种感情寄托。“我们习惯将毛里求斯称为‘婆家’,把中国称为‘娘家’”当年大家集资修建“天坛”时,就是为了提供一个场所,让所有侨胞、特别是年轻一代牢记自己的“根”。毛里求斯华侨华人建造的“天坛”属仿古建筑,外观与北京的“天坛”非常接近,但规模与气势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当来到“唐人街”时,看到以“唐人街”———禾燕街为中心,在纵横交错的数条街道上,中国商店、餐馆和宾馆鳞次栉比,还有一条街道以“孙中山”命名。严格地讲,这不应该叫“唐人街”,而是一座“中国城”。漫步“中国城”,记者发现这里的店名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直接借用中国地名或人名命名,如香港、旺角等地名;二是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仁和”、“德胜”等字眼;三是含有“振兴中华”的意义,如“新华学校”、“利华旅行社”等。

  华人移民到此是否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呢?侨胞除告知以上提及的那个传闻外,还特意说道,马达加斯加的华人就是从毛里求斯转道而去的。这说明毛里求斯的华人历史要早于马岛。

  “中国城”的来历

  那么,这座“中国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与西方殖民列强欺凌蹂躏毛里求斯的血泪史有关。1735年,法国在建设路易港时,开始从中国等亚洲国家招收廉价工人,第一批华工来到毛里求斯。此后约100年里,一批批华工登陆毛里求斯,这是华人移民毛里求斯的第一阶段。1836年开始了自发性的移民,主要是中国船员和工匠随着船只南下印度洋,开始在这里谋生并生存下来。据说,这批自发性移民并非有意而来,是由于大风把船刮到了毛里求斯,不得已而定居,可见是无奈为之。第三阶段特指1840年至1843年期间,英国当局停止从印度招收糖厂工人,转而从中国招工,共计2701名华工相继登陆,合同期满后留了下来,分散到农村地区定居,成为商人或工匠。

  中国人来到白人殖民者横行霸道的毛里求斯,受到歧视和剥削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外来的少数民族,法律禁止华人拥有不动产,只允许做零售商。仅此而言,还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拥有必要的资本;租借的房子必须符合警察局规定;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为了生存,华侨华人团结起来,相互保护,“中国城”因此应运而生。银行不给贷款,他们自己集资开店,就这样日积月累,商店和餐馆逐渐连成一片。1847年,富裕起来的华侨华人办的第一家烟厂诞生,接着是酒厂、鞋厂等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华侨华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尊重。

  不管走到那里,华侨华人始终牢记自己的“中国根”。“仁道必发福,和气乃致祥”———南顺会馆门前的这副对联,不但反映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反映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方式方法。华侨华人在融入毛里求斯大家庭的同时,为毛里求斯带来了中华文化,如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菜、中国茶已逐渐为当地人所喜爱,成为当地多元饮食文化之一;占全国总人口2.9%的华侨华人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要举行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而且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所有这些,不但深深吸引着当地民众,还受到外国游人的称赞,丰富了这个国家的旅游资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2日 第四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新烽 文/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