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收获时节,你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4:2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早在上世纪末,许多有识之士就高屋建瓴地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们已跨入21世纪,这预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同时,由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引发了经济与社会深刻、广泛、持久的变化。因此,许多人提出:21世纪我们不仅将迎来一个生命科学的世纪,而且将迎来一个生物经济时代。

  7月16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开发区(泰达)

召开。200余名业界专家云集天津开发区,再一次为展示这里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和决心提供了一次好机会。泰达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天津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决心在3-5年内斥资数10亿元用于打造区域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条。今年11月4-6日,这里还将迎来每年一届的国际性年会———中国泰达生物论坛,届时将有2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技术及医药领域的知名人士聚首泰达。

  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生物技术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能够占到GDP的50%的时候,我们就说生物经济时代到来了。”他还指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甚至对人类的进化产生的作用,可能要远远超过信息技术。”

  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创业的天津泰达华生生物园首席执行官刘建亚认为,如果说因起步晚等原因,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相对落后,在原始创新和知识产权控制方面较难引领潮头的话,那么面对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生物经济,中国是有可能走到前头去的。

  引领新技术革命

  陈竺院士在作报告时指出,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必须要有整体设计和超前思考,以适应社会需求,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譬如现在中国人疾病谱急剧变化,从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的状况一下子就变成了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从25年前人口的1%到现在的5%,发展非常快,中国现有的糖尿病人已经有2000多万,如果这一趋势不能得到遏制的话,到2020—2025年,这一数字估计会达到5000万左右。此外,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刚刚解决了温饱,开始迈向小康的中国人,马上又面临慢性病,即生活方式疾病的新挑战。而预防、控制这些疾病所产生的重大需求,必然会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和卫生事业的蓬勃兴起。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健康公共产品的提供,必须基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包括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医疗仪器设备等在内的民族医药工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业。

  从我国情况看,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是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区域发展之和谐,其中相当部分亦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科学的使命意义重大。

  将疾病控制到最低限度

  陈竺院士认为,我国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看GDP指标,而且还要看我们在健康方面有没有可能将疾病控制到最低限度,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艾滋病等传染病以及一些新生疾病,遏制这些疾病不断上升的势头。这就给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新的方向,同时也将促成和谐社会的发展,改变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要真正实现2020年全民健康,必须研究世情和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公共卫生和医学健康模式。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物学界最受世界同行称赞的两项成果,当数牛膜岛素的人工合成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但是,这里除了科学发展本身的机遇难以重复之外,不计成本的投入和艰巨复杂的组织工作都使此类工作难以为继。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知识的可持续创新必须以体制和制度为保障。为此,中国科学院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与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情,建立起现代研究院所的制度,营造创新文化,吸引和造就一支科技队伍,大批“海归”加盟,形成国家知识创新的坚实基地。

  选择突破口抢占制高点

  与信息领域相比,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远没有形成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但是竞争的态势在不断加剧,垄断趋势正日益明显。

  有关专家们指出:我国作为一个资金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一个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国,应当选择一些突破口,集中力量,达到和形成世界领先水平,为国计民生甚至国家安全占领一些必要的制高点。突破口或制高点的选择当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第一,既是科学前沿又是国民经济所迫切需求,同时又可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具备独特条件或比较优势且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建设国际先进的科技队伍

  我国在加入WTO后,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更趋活跃。我国改革开放后向国外输送了几十万留学人员,现在该是收获的季节。

  近十几年是我国近当代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我国形成了可观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社会环境也在日臻完善,这些吸引人才的宏观因素已基本具备,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大有用武之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2日 第六版)

  作者:本报记者陈树荣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