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消费 快乐生活(访谈)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5: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报记者 王莹 记者:近些年来,“能源紧张”、“资源紧缺”等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注意和重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廖晓义(以下简称廖):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这些年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 段,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自然的。记者: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之间是矛盾的吗?有没有可能既发展经济,又节约资源? 廖: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当前能源与资源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更主要的是缘于人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以后,很多人开始追求奢侈生活,诸如豪宅、汽车等。对于个人来说,理想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买一辆车、安装中央空调、买名牌服饰、高档商品、随时洗澡,可是如果人人都这样生活,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曾经有生态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如果有朝一日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汽车,或者有一些家庭拥有两部汽车,那么中国每天将消耗8000万桶石油,而目前世界每天石油产量才7400万桶。有了车就要修路,假定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那么为了提供所需要的道路和停车场,要占用大约16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中国稻田面积的一半。修路不仅使大量原生生态遭到破坏,而且还制造出一个失地农民群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以有限的生态资源,满足13亿人的奢侈需求是可能的吗?以巨大的生态成本去交换“奢侈生活”值得吗? 记者:可是毕竟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品质在不断地提升和进步。 廖:希望有一天,人们对生活品质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起生活品质,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房子、汽车,而是快乐感与幸福感。有车有房就一定幸福吗?为了买房买车,拼命加班赚钱。买了车子、房子以后,又觉得跟别人一比,房子还是不够大,车还是不够高档,于是再去拼命工作。糟糕的是,在这样无穷无尽的追求过程中,人很难静下心来体味生活,失去了从积累精神财富中体会快乐的能力。这样的生活,难道是高品质的吗? 记者:您理解的既现代化而又高品质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廖:一个合格的现代人,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不能太自私。要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我们生存后,还有子孙后代要生存。过分掠夺自然资源,就等于是在掠夺子孙后代的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提倡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其实并不难,可能只需稍微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就可以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比方说,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车;买小排量的汽车;夏天不用空调,改用电风扇,即使用空调,也不低于26摄氏度;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注意水的反复使用……这些听起来都是小事,如果我国十几亿人都能从这些小事做起,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是非常可观的。适度消费,意识到消费者有消费的自由,也同时肩负着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义务,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成熟的消费者。 记者:其实很多人是有节约意识的,但有些流行的消费时尚让这些消费者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比方说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攀比意识,攀比谁消费能力更强,谁更奢侈。 廖:是这样的,这种攀比心态的确导致了很多不健康的消费习惯,比方说购买大排量汽车。但是攀比是无止境的,所以有很多人,即使奢侈了,也仍然不快乐。我希望我们的媒体、有关部门能够适当引导时尚方向,如果社会上能形成以节约资源、爱护自然、俭朴生活为美的时尚,我想我们会快乐得多。 记者:节约与人文在很多地方是冲突的。比方说,空调不低于26摄氏度时,对于一些在公司里,必须要打领带上班的人来说就很痛苦。就北京的实际情况而言,终生不买车也不是特别现实。 廖:这些冲突都是可以解决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企业单位当然更有责任。公司完全可以针对天气的实际情况规定是否必须打领带,什么样的场合打领带;大家可以买车,但是要买小排量汽车,不是非常必要的时候不开车,每周找机会体验一次公交车,这些都是节约的手段。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地铁、轻轨等公交方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买车。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向来主张“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这些以和谐为特征的道德传统,正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我们没有理由抛弃。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谐其境,少一份人为的畸变,多一份自然的清新,我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这是祖先的生存智慧,也是未来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链接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简称地球村,成立于1996年,是一个致力于大众环保宣传教育的民间机构,其目标是:通过推动社会环保和生活环保,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2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