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地事·本报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7:02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新闻背景:昨日本报报道,苏州于去年9月进行了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医疗改革——对市属医院全面实行管办分离,建立国有公立医院现代管理新体制。然而近一年后,各医院“改革成果”表面上似乎乏善可陈,有人把医改的遇阻称之为“夹生饭”。而早在7月6日,本报对进行了5年的宿迁医疗卫生改革进行了另一种视角的报道。宿迁医改“市场化”在当地被政府官员和百姓都叫好,专家也认为这一改革能够在当地取得成效。两地医改,何以出现如此反差,公众对此予以了强烈的关注。

  医药分家的“薪”力量

  在一般人看来,最熟悉的医改还是医药分家。权力部门高喊医药分家的这几年,很多人都曾天真地认为,掏钱就医不会那么心疼了。孰料,数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患者很直白的表达——改来改去,医疗卫生体制还是没能摆脱老百姓的质问和不满。

  面对苏州暨中国医改“夹生饭”的现状:无论是医院性质上的“夹生”,还是医生品行上的“夹生”,又或是医疗水平上的“夹生”,无数的例证说明,要彻底解决看病的难与贵,只靠医药分家的方式还不足以撼动院方对经济利益的诉求。

  煮熟“夹生饭”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一厢情愿,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呼声,所以,只有寻求更多的改革方式,医改才有可能被“煮”熟,而不是明知改革不成功的情况下因循守旧。到那时,医药分家才可能体现出“薪”力量。

  一孔

  医改的“市场思维”不能激进

  苏州医改煮成了“夹生饭”的现实,再次昭示了“从总体上讲医改是不成功”的论断。此论断叫人沮丧,又让人不甘。我们不能怀疑和否认医改的方向与目标,但是我们朝此努力和前进中所遭遇的种种“坎坷”与“不成功”,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医改并未讨政府、医院和百姓三方之好,乃“激进的市场思维”之使然。医改煮成了“夹生饭”,缘于制度先天性的掣肘与观念过于激进的牵绊,而在医改的历史包袱和现实背景之下,观念的“冒进”比之制度的僵硬危害更烈。医改的实践和现实,让我们有理由深思:医改在现阶段要不要市场化?或者医改应该是何种程度上的市场化?实际上,在医改的制度设计之初,就有有识之士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但是医改的激情淹没了这些声音。苏州医改的“夹生饭”,不仅仅具有个案的“标本性”意义,实际上其折射出全国范围内医改的困惑和尴尬。因此,我认为,医改必须要有正确的“市场思维”,任何激进或者大跃进式的接轨观念,都会将我们的喉咙卡住,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于医改的信心。

  王永钢

  医改风波后藏着另一层要义

  在理想状态下,健康如彭祖者大约是不用看病的,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病问题”,实际上,在医改把政府、医院、百姓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我们忽略了中国的健康工程的推进。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病上,而忽视了防病。出于历史情节的纠缠,中国人似乎比任何国家的国民更渴望强健的体魄。然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却受到诸多制约———健身场所普及率太低,健身的时间太少,穷人健身更是一种奢望。

  日本早在1952年就制定并推行了《营养改善法》,但中国卫生部直到2005年才有起草《营养条例》的“冲动”。健身与营养这两个环节的脆弱,直接导致中国人健康状况之忧。昨天有报道说,“中国学生体质整体下滑”便是明证。人无法不生病,但人可以少生病。坚决地推进中国的健康工程,是藏在医改风波后的另一层要义,甚至更为急迫。

  伍里川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22日 第四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