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普希金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8:23 环球时报

  1799年6月6日,一个男婴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里,他的名字叫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年幼时,他非常喜欢读书,经常通宵达旦地躲在父亲的书房里。8岁时,普希金就阅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并开始写诗。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在普希金丰富的藏书中,有很多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文字著述都对中国有很详细

的介绍,这些有关中国的书籍多达82种,书中生动的描述使普希金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家怀有强烈的向往。

  不仅如此,普希金在皇村学校求学时,脑海中就已经铭刻下了中国的印记。受到皇村的园林、亭台、小桥等中国文化氛围的熏陶,普希金在他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描述了自己梦想中的中国式大花园:“在那迷人的田野里/五月的清风徐徐送爽/密树枝叶微微颤动/中国夜莺婉转歌唱”。

  普希金后来深受其朋友汉学家比丘林的影响,对中国的理解日益加深,向往中国的热情日益升高。

  1828年12月30日,普希金写了一首《致友人》,诗中流露出要来中国的心声:“出发吧,我已准备好。朋友们,不论你们想去哪里,我都将紧紧跟随,跟着你们……到遥远中国的长城脚下。”诗中的“朋友们”即指比丘林等即将参加于1830年3月组团前往中国考察的成员。

  在写完这首诗的8天后,普希金正式向沙皇政府提出申请:“我现在还没有结婚,也没担任官职,我想到法国和意大利旅行,如若不能获准,我想申请允许我随同前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

  但是,沙皇政府向来限制普希金的活动,他想访问中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关心中国的热情却仍然未减。使团出发三个月之后,他仍在借阅有关中国的书籍,并且在他所编辑的《文学报》上刊登了比丘林等人考察中国的情况报道,并摘登他们写回去的信札。

  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参与编辑的《文学报》在1830年元旦专刊上发表了一篇书评,介绍比丘林翻译的《三字经》俄文本(1829年在彼得堡出版)。长篇书评高度赞扬《三字经》是“三字圣书”,“简明儿童百科全书”,“语言简练但内容充实,用语朴素而含义深刻”,从而在俄国兴起“三字经热”。可以说,普希金对《三字经》在俄国的流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遗憾的是,中国对于普希金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未完成的梦。普希金的一生充满忧患。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他一直受到沙皇政府的严格监控,并于1820年被沙皇流放到。

  1824年,普希金再次被幽禁在他父母的领地。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普希金被沙皇“赦免”,并被召回莫斯科。获得自由的普希金仍旧谴责沙皇政府,热烈歌颂十二月党的革命精神。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流亡到俄国的法国保王党人丹特士决斗,结果被打成重伤;两天后去世,年仅38岁。这一切其实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诗人的惨死,使全体俄罗斯人都大为震惊和愤怒,他们纷纷向沙皇提出强烈抗议。

  令人惋惜的是,群众的愤怒并没有改变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悲惨命运,而他对中国的不解之缘,也随他一起被埋在深深的泥土里。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20日 第二十三版)

  作者:史鸿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