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务员“下海”潮涨潮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9:15 解放日报

  新闻提示

  :数月前,河南西平县以行政力量在全县推动公务员到民营企业“挂职锻炼”,“下海”公务员达千余人。“西平实验”先是轰轰烈烈,数周后就陷入困境———与明年开始实施的《公务员法》精神相悖;公务员有抵触;群众有误解……

  西平的尴尬,苏浙许多市县早已遭遇。原本希望公务员怀着熟悉基层经济状况、学习民营企业高效作风的初衷“下海”,却发现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结果。

  公务员到民企“挂职锻炼”,弊与利,究竟孰大?

  “西平实验”遇冷

  这两天,河南西平县人才办副主任叶盛青忙得焦头烂额,不停向上级部门汇报解释,该县“2278名公务员下海挂职锻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数月前,河南一家报纸报道,西平县下发《关于组织引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离岗投身经济建设的实施意见》“红头文件”,在全县大力推广“公务员下海挂职锻炼”的新政。据报道,“下海”公务员达2278名。

  根据《实施意见》,全县所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必须组织30%—50%的在职干部职工离岗,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既可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务工招商,也可在本地或外地创办、领办、联办个体、民营企业,还可到本县企业务工服务。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什么产业都可以创办,什么项目都可以经营。锻炼期为1年—3年,编制不变、职务职级不变,工资待遇也不变,并且不影响正常年度考核、评先、工资晋升和职称评聘。

  不到一周,叶盛青就感到四面八方袭来的压力。群众质疑:“公家人”怎能一边在外赚钱一边领国家工资呢?公务员自己也嘀咕:西平县没有像样的国企,让我给民企老板打工,就算我愿意去,人家也不一定要?上级部门更是惊诧:一半公务员要“下海”,岂不乱套了?

  叶盛青觉得很委屈:“下海”的不是2278人,而是千余人,其中正式公务员200余人,其余都是事业单位编制;西平民营经济不发达,鼓励公务员做老板,可以发展地方民营经济;西平机关工作效率不高,公务员到民企锻炼,对工作有帮助。他一连对记者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关注的人这么多,受到的压力这么大,工作情况这么复杂。

  有悖《公务员法》

  西平县今天的试验,苏北一县级市去年就做了。人们称之为“‘捧着金饭碗,系着安全带’下海游泳”。结果呢?一个公务员都不愿下去。为什么?手里少“资源”,办企业不可能;身上缺“能量”,民企不乐意要。

  据了解,后来有不少苏北城市都曾明里暗里借鉴过这种模式,最终都“不了了之”。

  与这样的行政推动不同,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尤其是民营企业占当地企业总数90%以上的温台甬地区,多数公务员“下海”属于自觉自愿:公务员自己先落实好企业,接着到所在机关办理挂职锻炼手续,时限一般三年。

  徐勇(化名)原在浙江某市一个区城建局工作,2002年“挂职”到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同事们都很羡慕,说他“两边好处都占了,稳赚不赔的买卖”———到企业做副总,经济收入大大提高,配了车,还能广交生意场上的朋友;每月又能从原单位领取一千多元国家基本工资,关键是公务员的位子留着,等于留了条万无一失的退路。

  不过,谁都不愿意多谈。浙江某市市委办公室主任对记者说:今年新通过的《公务员法》不提倡公务员“下海”。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公务员法》十一章六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人事部法制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到民企挂职锻炼的做法,与《公务员法》是相悖的。首先,民企不在组织部管理范围之内,公务员前往“挂职”,组织部很难管理;其次,民企没有与政府机关相对应的职位设置,“挂职锻炼”一说根本不成立。所以,公务员只能去国资企业或国资控股企业挂职锻炼。

  “可是,长三角不少城市已是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哪来的国企?”一个正“挂职”的公务员问记者。

  难言“利己又利公”

  让公务员去企业“挂职”,叶盛青认为,这是“利己又利公”的好事。

  对机关而言,好处之一,可以学习企业尤其民企的高效。西平县委书记王延军在动员公务员“下海”的大会上说,“本县有些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应该下去好好学一学。”好处之二,公务员“下海”后,原单位只需支付基本工资,省下了奖金开支,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好处之三,如果公务员因此而最终脱离公务员系统,机关就达到了精简机构的目的。

  然而,浙江不少正在“挂职”的公务员告诉记者,表面看,三点好处条条成立,但深究,弊大于利。

  首先,公务员进入民企“挂职”是双向选择的结果,民企看中的是这个公务员的能力和能量。如此,容易使公务员利用现有的资源“寻租”,导致不公平竞争,也容易形成不良导向———机关里工业条线吃香,下去“挂职”找人方便。西平县就遇到这种麻烦。公务员“下海”自找婆家,原本在工业领域工作的公务员都很容易找到,其余的大多“愁嫁”。

  其次,公务员不在原单位上班却领取工资的做法也颇受诟病。徐勇说,他在原单位领一份基本工资,在公司拿的对外都说是岗位津贴和奖金。可这样的文字游戏,怎能平复人们“打一份工领双份钱”的议论呢?叶盛青告诉记者,这也是“西平实验”遭到很多人质疑的重要因素。

  再次,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公务员都说,基本没人愿意通过“挂职”而离开公务员队伍,想由此而精简机关很难实现。徐勇说,到今年底,他的挂职期将满,尽管企业想留他,但他还是选择回去,“毕竟公务员稳定,福利也好,这笔账谁都会算。”据他了解,和他同时“下海”的几十个公务员中,还没听说谁真要辞职。

  “即使真的有人辞职,那人也是能人”,江苏一县级市市委书记对记者说:“被民企看中的人,多是手里有资源、肚里有知识的,这样的人走了,对公务员队伍来说也是损失。”

  本报记者 张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