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茶马古道》:古道风采的历史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1:31 中国西藏新闻网

  23集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正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热播,这部由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云南电视台、西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联合出品的作品可谓“得之不易”,在历时数月的外景拍摄过程中,剧组跨越了3个气候带、11个民族聚居区域,转场4次,整个过程共计行程1万余公里,其中仅飞机行程就达6000余公里。

  茶马古道上的恩怨情仇

  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二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缅甸陷入日军之手,日军侵犯云南的畹町、龙陵、腾冲,滇缅公路因此被迫中断。由此,最后一条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也被切断,使国际援华的物资无法从缅甸运入中国。

  横贯滇、川、藏,连接东南亚的茶马古道,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接合部的横断山脉深处,是条通常只能为惯行山路的马帮所穿行的道路。自唐、宋年间起,这条险峻如“道束悬崖半,桥奇绝涧中”的千年古道,就成为内地与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民族走廊。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茶马古道成了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各民族的马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商队,踏上了他们世世代代血脉相连的茶马古道。

  国难当头,需要各民族各种力量一起团结抗战。这部电视剧描述的就是当年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活跃于茶马古道上的西藏拉萨巨商尼玛茨仁、云南三江土司儿子格商加措与纳西族大商帮“木家昌”父子,以及大理白族茶王杨老爷家的世代恩仇可谓风云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复杂的情势下,日本特务静安、大杀客七指狼和“鹤吉昌”老板陈佩雄等人又挑拨离间。于是,一场更为复杂的积怨和复仇在茶马古道上激烈展开了。

  然而,大敌当前,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使各民族商帮间所有的前仇恩怨都得到化解。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和祖国内地与边疆的政治经济联系,演出了一幕幕壮丽神奇的史诗画卷。

  宏大叙事彰显爱国情怀

  业内专家和权威人士评价:“《茶马古道》审美地把握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民族题材,灌注其间的是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主题,是民族题材影视艺术创作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可喜收获。”

  专家认为,《茶马古道》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创作者在讴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从维护祖国统一与维护国内民族根本利益的辨证关系上,深化了茶马古道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剧中有一段对男主人公木石罗、尼玛次仁等人与民族败类克里巴木斗争的描写:38年前在西藏抗英的江孜之战中,被英军收买的内奸克里巴木出卖了抗英十八勇士,并嫁祸于木家首领,造成了格桑家与木家的世代怨恨。38年后,他又假扮僧人,充当侵华日军内奸,指使七指狼的滇藏特别行动支队在茶马古道上杀人放火,并嫁祸于格桑。在内奸们的破坏下,不仅马帮分裂、古道中断,也使纳西族木家与藏族格桑家几于火拼。

  就在此时,日军把战火烧到怒江,滇缅公路被炸断,国际援华物资运不进来,抗日大局受挫。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在家族与民族之间,这些茶马古道的好汉们能分清是非,同心克敌吗?

  关键时刻,尼玛次仁说:“在国仇面前,家恨不值一提。”木石罗说:“我和格桑说好了,面对日本强盗,我们是兄弟。”格桑说:“不赚钱也要运送抗日物资!”

  这种视祖国高于一切的信念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茶马古道》这部电视剧所要传递的教育意义。

  凸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魅力

  “茶马古道的精神就是民族和谐、共同生存的精神。”电视剧编剧景宜说。这位出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白族女作家熟悉白族、纳西族、藏族等诸多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茶马古道》是景宜近年来继描写藏族生活的长篇著作《金色喜马拉雅》和描写纳西族生活的《节日与生存》、描写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生活的《东方大峡谷》之后,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考之后创作的一部电视连续剧。

  正如评论家所言:“《茶马古道》这部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得益于它的文化高度与精度。作品对佛教文化、东巴文化,对纳西、藏、白等民族民俗文化作了展示和挖掘,并予以充分理解与尊重,充分肯定了它们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茶马古道周围居住着20多个少数民族,有着魅力无穷的自然人文景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卡诺遗址等世界遗产,创造了神秘多彩的文化奇观,歌舞、建筑、服饰、寺院、岩画、驿馆、古桥、栈道,沿途的万水千山蕴藏着巨大的旅游资源和其它经济资源。

  这部作品的创作者表示,他们力图通过这条贯穿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区的古驿道,追溯西藏与内地渊远的商业交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通过多民族生活构成的情节和人物命运,阐释藏、滇、川与内地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因此,他们竭尽全力来表现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且力求真实。《茶马古道》剧中有一场大理白族马帮出征的戏,为了拍摄好这场戏,剧组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他们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部门请来了民俗学专家,又从大理剧团请来了现场导演,还从大理州歌舞团请来了专业演员。拍摄当天,300多人的群众演员组成强大的表演阵容,演出了欢送白族茶王杨老爷出征的盛大场面。这个场面融入了白族传统的绕山岭、霸王鞭等趣味民俗表演,完整地呈现出原汁原味的白族风情。

  电视剧在音乐创作上也格外注重全面的展示各民族的音乐特点。据介绍,该剧主题曲根据剧情,以藏族音乐为主导,而根据不同场景,藏族音乐又有云藏音乐云南藏族)和卫藏(西藏藏族)音乐的地域之分,以及浓烈的宗教音乐与高贵欢快的贵族宫廷“馕玛”音乐的种类之别。而白族音乐有“三月街”的味道,还添加了古老的纳西族东巴古乐和汉族音乐特色。

  作曲张千一说,在创作上只有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再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在原始风格上加上时尚色彩,才会被现代人接受。

  据了解,一般的电视剧很少搭建场景,往往是以实景为主,但为了配合剧情需要,《茶马古道》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造型元素,采用了不同的场景设计,将藏族文化、纳西族文化做了全景展示。

  总美术霍廷霄说:“我们按照西藏云南会馆的原址在丽江搭建了一个云南会馆,这是一个具有文物性质的场景陈设,融合了藏族与纳西族的建筑风格,制景加工有西藏门楼、三四进院落。我们在西藏拉萨找了一间废弃的工厂厂房改造成两个府邸,从建筑构架到道具陈设,从居室色彩到装饰纹样,都力求富有浑厚浓郁的藏族特色。”

  转战万里几多艰辛

  《茶马古道》外景戏的比例高达60%,整个过程共计行程1万余公里,戏基本是在路上拍的。

  总制片人张明智说,《茶马古道》外景戏有着丰富的景地资源,可让观众尽赏少数民族地方的风情民俗,内含信息量大,但由此带来的是拍摄难度加大。

  他说,剧组在全剧拍摄过程中,要经历4大转场:从北京到拉萨,从拉萨到迪庆,从迪庆到丽江,从丽江到大理。在拍摄周期内,剧组用于转场的时间就要8天。从路线上考虑,从高原往平原走,人的身体要好受些,否则人困马乏,很难克服高原反应。对于内地演员来说,从平原到高原都是一次极限的挑战。

  编剧景宜说:“因山高路远,主创人员要多跑路,摄制器材要肩背人扛地翻山越岭,艰难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再加上高原缺氧,走一会儿路就要喘上半天。一个半月的时间,从生理上到心理上,每个人都在克服困难,每个人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故事。”

  导演王文杰说,一次在狭窄的路上给演员说戏,路窄到马不能掉头转身的程度。人只能拽着马尾巴过去,再拽着马尾巴回来,还要防着马把人踹下山。又一次,一位副导演在拍戏时感觉站脚的地方很软,回头细看,才发觉身后是一个被草丛覆盖着的洞,巨大的洞下是有水的深涧,当时周围人都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告诉记者:“我的腿从西藏回来一直是肿的,每天都是请人帮忙架着我去片场,那是因为拍峡谷激流那场戏留下的后遗症。一次我们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地方拍戏,那里缺氧率达到了20%—30%的程度,走路都很困难,更别说拍戏了。”后来,他还因为高原缺氧引发了可能在12小时之内致死的脑水肿,情况十分危急,幸亏剧组领导强制他就医,才保住了性命。

  类似的困难还很多:有时遇到好的景地,而附近没有村落,没有马匹,没有群众演员,制片部门只好在半夜三更先把马赶到拍摄地。有时拍日景戏的工作人员半夜才回驻地,而多数工作人员又要为赶第二天的戏做准备,睡不了几个小时,天没亮又要出发;有的景地吃住条件不具备,很多演职员只能合衣睡在地上……。

  景宜说,电视剧这种形式,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意识的有效载体。像《茶马古道》这样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视剧一年只有一两部,数量还太少。她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领域,从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理论研究入手,引导人们在欣赏电视剧时把眼光不止停留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猎奇上,而是对他们投以真挚的情感,去探求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以此感动自己,也感动观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