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方式 中国西部打破贫困文化的桎梏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1:57 新华网 |
新华网银川7月22日电(记者孟昭丽 陈寂)“春等救济粮,冬等冬令装,夏炎秋雨不出房”,由于长期得到政府的救济,几年前这句话在中国西部贫困农村广泛流传。 西部大开发后,中国政府开始建设西部农村文化,引导贫困农民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掌握一技之长,打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文化对当地农民发展的桎梏。 在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一部以劳务输出、扶贫为主题的花儿歌舞剧《走出黄土地》唱到了大山深处的家家户户,一个走出黄土地到外地打工,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形象在黄土高原上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偶像。 劳务输出是中国帮助西部地区脱贫的一项措施,却和当地传统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冲突。对村民们来说,理想生活就是“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对外界抱有深深的排斥。 地方政府开始从农民喜闻乐见的花儿民歌入手,将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编成歌舞剧,巡回演出。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来越多的农民们也踏上外出的列车,开始走出黄土地,寻找新的生机。今年上半年,宁夏劳务输出60.5万人,劳务收入11.5亿元。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胡筝说,自然条件恶劣的西部农村,交通条件差,缺少与外界的正常交流,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贫困地区特殊的文化。实施文化扶贫战略,改变生态脆弱区的文化贫困状态,是摆脱贫困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 在宁夏青铜峡,文工团每年要编出三四十个这样的节目,让健康的、文明的文化来占领落后的文化。青铜峡市瞿靖镇上桥村朱登奎说,到了农闲,村民也自编自演一些节目,把致富的典型例子放在大家面前,引导人们改变旧的保守思想。 据悉,中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来帮助西部地区建立先进的文化。一些地方鼓励城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贫困农村开展义务服务。各地相继建立文化活动室,开展农村文体娱乐活动,引导农民转变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