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期受助,露面感谢为何这样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3:38 海峡网-厦门晚报

  与贫困生一道打工

  贫困生“秘密”受助是否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发不同声音

  本报讯 ( 记者 陈彤通讯员张秀琪)一位贫困大学生接受同一社区居民捐助,却从未露面感谢。让贫困生秘密受助是否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这引发不同声音。

  苏格梅老人从港务局退休后住在禾祥路一居民楼。昨天,她拿着1000元找到居委会,着急地问,孩子什么时候上学?原来,从去年开始,经居委会介绍,苏格梅老人开始资助同一社区的一位贫困大学生。

  据介绍,这位贫困大学生家里只有一位做临时工的母亲,去年考上大学后,一度想弃学打工。居委会知道后,联系社区里的爱心人士,后来,苏格梅老人成了捐助者。

  昨天,苏格梅老人告诉记者,尽管她已捐助这个孩子一年多,并将继续捐助下去,但她从未见过这个孩子,一直是通过居委会转交。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老人生活极其普通。她说,她与老伴节省点,可省出一些退休金来给孩子。

  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受捐助的孩子十分内向,不愿别人知道他贫困的事。当时,居委会通知他来拍照留个资料,孩子也是低着头,十分勉强地拍了张没见到脸的照片。

  让贫困生“秘密”受助是否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接受捐助,要不要言一声谢谢?社区居民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些持正方观点的居民说,许多贫困学生心理非常敏感,特别是新生心理还不成熟,不希望将自己的贫困公诸于众,社会应理解和尊重他们。

  但也有居民提出反对意见。一位在大学做学生工作的李老师说,不少贫困生有自卑心理,如果大家将贫困看做隐私而过度“保护”,反而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要教育学生,贫困并不羞耻,要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正视困难,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回报社会。

  厦门大学一位正在接受捐助的大学生小郑说,我不在意别人知道我接受了资助;但不喜欢那些商业味太浓的资助活动,感觉自己像道具。以前,他接受了一位老先生的资助后,经常给他写信,节日里去拜访他,听他传授为人治学之道以及对贫困的看法,很有启发。“现在,我已不再接受他的资助,但我俩仍经常联系,成了忘年交。经济资助已拓展为精神资助,很有意义。”小郑说,对贫困生,精神资助也很重要。

  (厦门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