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顾涧清:直面变革中的报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3:5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讯7月9日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第七会议室里高朋满座。这里汇聚了传媒行业的专家、学者,国内各地报业集团、报社的领导及管理者,以及一些对报业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大家兴致勃勃地期待着一场名为“转型期的报业问题解决方案”的传媒沙龙,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和同行及专家们学习交流,汲取经验,取长补短。这个平台就是由北京泛华东方传媒顾问有限公司主办,人民网传媒频道、《传媒》杂志协办的“转型期的报业问题解决方案”的传媒沙龙。

  参加沙龙的嘉宾有: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出版管理司司长余昌祥,北京泛华东方传媒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小兵,《传媒》杂志常务副社长朱诠,人民网传媒频道主编詹新慧,道琼斯公司业务发展总监张延,BPA国际亚太区经理陈宝婷。来自国内报业集团和报社的重要来宾包括《环球时报》的副总编胡锡进,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顾涧清,《中国保险报》副社长甘哲斌,深圳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张传伟等。

  下面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 顾涧清的演讲全文:

  《广州日报》的问题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沙龙,对今天沙龙的主题我们报业集团非常感兴趣。我受报业集团的张德安董事长的委托,专门来听听转型期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借这个机会把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谈一下。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第一家报业集团,到2006年1月集团已经成立十年了,在这十年当中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确实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最近我们按照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要求来部署,也制定了自己的体制改革方案。这个方案还是比较初步的,所以我对今天的这个主题,也就是刚才赵总谈的问题做了很多分析。而且这些问题究竟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确实很想得到专家、同行的帮助。

  集团已经成立十年了。但是我们感到仍是在报纸创办中,怎么能够让读者看报纸呢?《广州日报》的发行量现在一直是160多万份,这个收订数字还可以上升,但是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确实发行数量很大,如果我们不加控制还会增长,但是我们的成本也很高,去年新闻纸涨价,同行们都知道一张报纸就消耗了八千万。这可以充分说明问题,虽然这份报纸的发展比较大,但是现在我们集团旗下已经有了20多份媒体:《足球报》、《篮球先锋报》、《篮球刊》等等。在一个城市,只有一报独大那其他的报纸怎么发展呢?我们的要求怎样解决?下一步我们怎么办?《广州日报》主报这个龙头已经做的比较好,没有必要再伤筋动骨。我们按照中央体制改革的要求,大报不会做大的变动。但是我们想从体制上为我们的系列传媒提供一个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将来集团下的《经济时报》怎么办?《足球报》跟我们的球迷有关,怎么办呢?正好借这样一个沙龙的机会听听各位的高见。

  在我们的体制下究竟采编和经营怎么分开?另外,我们是不是能够相对独立、相辅相成。要对这两方面业务进行科学的划分,但是怎么划分呢?我刚才听赵总讲了要改版,怎么改?这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在做产业化经营的考虑,利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我很同意赵总的意见,跨媒体是很重要的,跨地区不是那么容易的。去年我们跟上海、北京联合办了《第一财经日报》,我们对这个报纸也非常感兴趣,但发现这个报的主办还是在上海,我们也只是合办方之一。

  《广州日报》是否参加了发行量认证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也确实非常希望能够参加发行量的审核,但发行量的审核不是由哪一家媒体定的,而是由宣传部门和管理部门管的。业内都知道,发行量都是自己报的,数字确实是有水分。但是我想也有一些比较真实的数据。比如说,你究竟消耗了多少新闻纸,你究竟交了多少税。像我们在当地交地方税,去年交的少一点,因为新闻纸涨价了,但是基本会在三亿左右。这个数字是我们发行的总量。从另一个侧面来说的,发行量的审核我们是很希望能够尽快加入。我的回答是不可能的,是希望。这个原因非常清楚,因为大家都知道对广告等等都会有影响,这是第一个问题。

  《广州日报》是怎么选拔和培养人才的?

  第二,培养人才方面。

  我们最近专门成立了集团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我兼办公室主任,我们专门有一个部门是关于人力资源改革的,也咨询了很多专业顾问公司,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解决方案,跨国集团咨询公司跟我们班子和有关部门上课,我们听他们怎么分析,我们现在正在制定关于人力资源的方案,这是集团改革的重中之重。我现在正在人民大学参加一个培训,我非常珍惜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把编辑和记者派出去。我们希望能够培养专家型、学者型这样的编辑和记者。

  我们也提出了首席编辑、首席记者这样的概念,当然还没有实施。所以说在方案里面想这件事。我们也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为我们的编辑提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他将来向哪个方向去发展,我们希望能够形成非常好的一个团队。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报业大变革、媒体大融合时代,怎么能够避免内容同质化是容易的,怎么样跟同样的报纸、媒体竞争,竞争的格局是什么呢?靠什么来竞争?我们意识到最后是人才的培养。

  还有是品牌的问题。刚才胡总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是打不倒的报纸,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培养我们自己的品牌,我想品牌为王比内容为王更重要,大者生存比适者生存更重要,还有产业致胜比企业致胜更重要。最近我正在做的一个课题是:“关于报业集团产业化”的问题,我们也在想人力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怎么培育。我感谢刚才提问的朋友,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除了我们自己培养以外,每年都要到北京名校招我们的编辑、记者。

  具一个例子,集团招一名法务工作人员,报名者达到360名,最后入围10位,我们怕自己看走眼,因为大家都非常优秀,后来我们请到了广州大学著名的法学家,让他帮我们选一位,最后选了两位,让优秀的人才进入到我们的集团。

  关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怎么样挑选和培养发行人才,我回答一下。我们非常重视发行人才,我们发行公司的总经理是一位博士后,他是作为《广州日报》博士后流动站进站的第一位博士后留下来的,现在报业集团大概有六千人,工作人员几乎占了一半。我们的纸版发行,不仅是广州,还有珠三角各个地区。发行公司有很多培养人才的机会。

  《广州日报》如何兼顾政府职能和满足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

  我们最费思量的是前几个版,比如要闻版,我们费了很大精力琢磨它,怎么完成好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规定动作。我们有十几年不要求征订了,完全靠自费订阅,85%是自费订阅,完全是大家自愿地订这份报纸。我们还很重视零售,刚才赵总分析了零售,分析的很对。

  究竟怎么样求得平衡呢?大概是在前年,中央电视的副总编孙玉胜他也带着这个问题,跟我们交流了一下。怎么去表达和报道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尽量让几个方面都满意,而且我们搞了权威在线,这个是专门发布政府的权威信息,我们感到读者非常想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也非常希望看到。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非典在广州那边起来以后,大概《广州日报》发挥了率先作用,在出现了市民抢购米盐状况的时候发布了米荒、盐荒纯属无稽之谈的头条新闻,我们还发表了评论《百姓知情,天下太平》破天荒得到了张德江书记的表扬信说《广州日报》做的好,要表扬《广州日报》。

  如果再问的具体一点,版面、文章风格—版面规定动作基本都能完成。我也没有计算过,很多很难分析,究竟是政府的稿子,还是读者发来的。总之我们要让读者满意,读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尽量采编好这方面的信息,要做的更精、更好。我们有一个每日闲情,体验性的散文。现在在评论方面加大了力度,有专门的热评版,还有实评。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言论和评论很重要,这段时间都加大了这方面的分量。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