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来稿:如今时评也戏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20:04 人民网

  时评于当下,已经多到铺天盖地的地步。报纸上几乎天天可见满版的楷体字,网络上的“热评”、“时评”、“眉批”、“网友”等时评栏目天天在刷新,煞是热闹。总之,什么都可以评说,谁也可以放言,或仁或智,或公或婆,皆尽可以高谈阔论,这原本并没有什么不好。然而,多则易滥,滥则易花样百出。花样之中,影视剧中常常令人生厌的那种戏说现象,不知不觉中已开始渗透到时评中,成为时评品种中的怪异。

  前些时候,笔者在一家影响不小的新闻网站的时评栏,算是开了一点眼界。先是一篇《韬奋来电》,紧接着是一篇《韩非子发来“伊妹儿”》,再后来是一篇《司马迁发来“传真”》,似乎皆是死人在说话,而且用的都是现代通讯工具,这下真的热闹了。热闹之余,我忽然在想,怪不得殡仪馆附近的祭奠用品一条街上,纸糊的电话、手机、电脑等什么都有,莫非逝者真的地下有知,而且真的可以与人间共用起这些现代通讯工具?我甚至还想,如此仿效下去,恐怕还会有《与××在QQ叙旧》、《在MSN上与××面对面》之类的时评出现。好在没有,让我空等了。

  其实,这样的“来电”、“伊妹儿”、“传真”,谁都知道并不真有,无非是在戏说而已。况且死人终究不会说话,而是作者借用死人之口,诉说自己想说的话罢了。倘若你好好的说,倒也无妨,最多说你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某个逝者头上,但如果你是信口雌黄,胡言乱语,并硬是说某个逝者说的,岂不是在差强人意。让逝者为你背“黑锅”,那就万万不该了。

  就说那篇《韩非子发来“伊妹儿”》吧,作者先是说自己昨夜看了淮剧《千古韩非》,然后是“夜不能寐”,然后是“朦胧入睡,忽而梦见韩非子”,并与之有一段对话——“韩非听后甚喜,他对我说:‘秦王言而无信,既曰与之同游,死而无憾,又将我置于死地’……”,然后是上班后打开电子信箱,发现韩非子于凌晨4时发来电子邮件,曰:“得悉人间上演《千古韩非》,韩某不胜感慨……现在互联网盛行,一通百通,阴阳并无间隔,特发去电子邮件一份,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千古韩非》“是一部正宗的历史剧”,“绝无作伪之处”。并有“非向秦王论述了统一中国、非秦莫属的构想,秦王极表赞成,称某为先生,要求非为之出谋划策,一统天下,但非若辅佐西秦,必要背弃韩国。事逢两难,非不得已,再三拒绝秦王,终于惹怒赢政,被囚云阳,最后饮下李斯送来的毒酒”云云。

  我不敢说作者在胡说八道,说他在戏说,大概是并不为过的。

  果然,后来的《司马迁发来“传真”》一文,给《韩非子发来“伊妹儿”》纠错来了,称“有一处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秦王在秦陵有知,也许也会给《千古韩非》编剧者发来‘伊妹儿’:韩非致死,并不是韩非‘再三拒绝秦王,终于惹怒赢政’,而是寡人误信谗言,致使韩非为李斯、姚贾所害”。并说司马迁的《史记·韩非列传》有“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等记载。

  一个说是韩非子说的,一个说是《史记》里记载的,说法相左,你相信哪一个呀?戏说总是这样以作弄人为乐事。而戏说者又总是在自我嘲讽中享受着这样的乐趣。只是,算得上经典戏说的《韩非子发来“伊妹儿”》,至今依然挂在那个时评栏内,不知道要“误人子弟”到何时?

  不错,时评可以有多种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那么,时评需要这样的戏说吗?上面的例子,便是最好的回答。看来,时评再也不能这样戏说下去了!

  作者:网友:陆华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