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0:11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最近,西南政法大学在重庆市投了16个高招指标,结果四五十名成绩达到提档线标准的考生中,只有8名通过体能测试。西南政法大学提前批录取分为国防生和经济犯罪侦查生两类,在18个省市制订了招生计划,但有一半省市没有完成。成绩达到提档线标准却无法录取的学生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能测试不合格。多数学生无法完成体能测试中的1500米长跑,有的甚至在跑步中晕倒;二是体检不合格。除历年常见的视力、身高、体重不合格外,中老年易发的三高疾病竟然也出现在了高中生的体检表中。(据7月1

9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西南政法大学高招中遇到的问题,既不突然也不偶然。这种情况不仅西南政法大学遇到,其他大学也会遇到,不仅上述9省市这样,其他省市也可能如此,不仅中学生体质差,小学生也好不了多少。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监测结果显示:学生营养状况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超重肥胖增多,视力不良居高不下,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体质整体下滑。(据7月21日《江南时报》)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方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针对当时学生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批评和看法。1950年,毛泽东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致信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后来,毛泽东又相继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思想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

  毛泽东把健康看得特别重要甚至摆在首位,绝非学习不重要之意,而是说,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正如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弱不禁风,或疾病缠身,他能够经得起人生与事业的考验,有所成就和贡献。故而,对于任何人来说,必须做到“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中小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各方面打基础的年龄段。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但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因为他们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要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另一部分则要步入社会实践,从事某项具体工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管是继续求学,还是参加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学生健康状况不佳,对其一生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除了影响升学,对未来的学习和事业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势必影响学业进步与工作开展,严重的可能一事无成,乃至英年早逝。因此,目前学生的健康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众多学生体质下降,并非只是由于学校高考前挤掉了锻炼时间那么简单,而是长期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重智轻体”的综合效应。首当其冲的是学业繁重。上世纪初,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对当时学校中课程过于繁重的现象提出批判: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历史的车轮旋转至今,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是轻视体育。在好多中小学校,体育课变得可有可无,给上文化课“让路”司空见惯,课外活动也经常用于文化课学习,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再是家庭、社会的“推波助澜”。家长和整个社会忽视学生健康,只看重学习成绩而不管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如何,本来用于学生休息和其他活动的假期,每每变成“学期”。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之营养有余而锻炼不足,不是长成“豆芽菜”,就是患上“富贵病”。

  中学生体质差不是小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全民身体素质状况却并不理想。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居然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缺乏最基本的保证,令人忧虑。五十年代,毛泽东曾要求省、地、市三级第一书记要管好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一事,把第一书记作为减负的第一责任人,足见他对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今天,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当记住毛泽东“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问题,从思想认识、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毕业考试、高招录取和家庭、社会等诸多环节入手,转变理念,改革完善,齐抓共管,协同努力,确保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稿源:红网)(作者:梁守泰)(编辑:耿红仁)(2005-7-2121:17:48)(2005-7-2014:09:02)(2005-7-18 9:04:37)(2005-7-1610:18:49)(2005-7-168:59:17)(2005-7-15 13:56:18)(2005-7-148:46:13)(2005-7-139:05:29)(2005-7-13 8:55:39)(2005-7-12 13:50:51)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