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浅谈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0:11 红网

  红网『字体: 大 中小』我们党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历来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路线的提出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着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的矛盾,就是为了同任人唯亲做坚决的斗争,就是为了不断优化我们的选贤任人环境。

  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从实质上讲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把个人私利放在第一位的问题。任人唯贤,关键是一个“贤”字,它至少应包括“德”和“才”两方面的内容。

看一个人是否可用,甚至是否可重用,首先看他的“德”,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用好手中的权利,为党和人民做更多好事、谋更多福利。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姑且不论,“德”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工作能力,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本领大小。德才兼备历来是人们公认的选贤任能的上佳标准和根本原则。与任人唯贤相对立的是任人唯亲,表现为完全以与个人关系亲疏为标准选人,而“德”和“才”往往被置于脑后。这看起来是用人标准错了,但究其实质,非也!任人唯亲者,他何尝不知谁人贤与不贤,关键是在选人用人过程中,他权衡利弊得失,觉得还是任用“亲”者对自己有利。这种“利”,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如物质、金钱;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如人际关系、团团伙伙。一句话,在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选人用人问题上,任人唯亲者的最高利益,不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个人私利。

  任人唯亲,因它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危害深远。首先是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害。庸人横行,私欲膨胀,他不干事、干私事、坏大事,真是贻害无穷。其次是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因为有任人唯亲者当道而不能脱颖而出,空怀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再者,推而广之,如果听凭任人唯亲状况泛滥,就会直接导致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吏治腐败。可以想见的是,官场之中将是宗派林立、关系复杂、盘根错节……这样,不仅影响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度,败坏党的形象,还将直接败坏整个社会风气。

  因此,在选人用人上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其一,这有利于创造公平、公正的人才使用环境。只有坚持任人唯贤,才能在选人用人上摒弃个人私利。只要彻底摒弃了个人私利,如何“唯贤”选人就只是操作、方法问题了。“国以人兴,政因才治”,有了生动活泼的选人用人环境,干部队伍就有了人才保障,党的事业才有希望。其二,有利于端正干部作风。彻底根除了选人用人的私利,以党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样的人才将是为党所用,而不是为某些个人所用;是为党和人民工作,而不是为某些个人工作;是对党和人民负责,而不是对某些个人负责。这样,端正干部作风才不是一句空话。其三,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执政是通过她所领导的干部来具体实现的,只有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会有所依托。

  那么,应当如何优化用人环境,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呢?

  第一,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各项干部任用方针、制度的落实,做到“用好的作风选人”。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五个不准”,即坚持任人唯贤,不准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准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准拉关系、循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准临时动议。当前尤其要和个人说了算、临时动议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第二,要进一步健全各种机制。一是荐才机制,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走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二是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措施。三是汰劣机制。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健全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不合格干部的力度,加大为官风险成本。四是考核机制。尽快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内容、程序和方法,使考核结果成为对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强化用人失察追究制。五是监督机制。对干部的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环节严格把关,杜绝“暗箱操作”,实行“阳光作业”,全程社会监督。

  第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干部选拔的新措施、新办法。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虽然公开选拔是当前选拔干部的好方法,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限时笔试、应时面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与实际工作能力有一定距离。应进一步探索接近受选者实际工作能力的更有效的考察考核方法与途径,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日趋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百舸争流的生动活泼的选贤任人环境。“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稿源:红网)(作者:赵炳臣)(编辑:耿红仁)(2005-6-1516:21:10)(2005-6-100:03:25)(2005-5-19 18:04:35)(2005-1-260:09:34)(2005-1-1910:22:03)(2005-1-18 0:05:22)(2005-1-150:00:52)(2005-1-130:10:20)(2004-12-9 8:57:56)(2004-11-29 0:19:2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