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情系中华 寻根溯源(今日关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4: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情系中华 寻根溯源(今日关注)(图)
图为“海外杰青汇中华”交流团的团员们在相互合影留念。

  7月21日,来自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名“海外杰青汇中华”交流团的团员登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驶向他们“了解现代中国,认识文化根源”交流访问活动继香港、广州、西安、北京之后的最后一站。

  有识之士共助寻根之旅

  “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梁国贞女士,常年往来于世界各地。她发现许多华裔青年没有接触过中国,对中华文化了解不多,于是就想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让更多的华裔青年有机会回祖(籍)国寻根溯源、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第一届“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举办得很成功,但因为经费原因,梁女士等活动发起人对继续组织这样的公益活动信心有些动摇。在香港的一次活动中,一位香港学生和一位清华大学的同学聊天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祖国距离我很遥远,1997年香港回归了,祖国依旧距离我很遥远。”“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主要发起人、香港商界成功人士陈瑞球老先生闻此言后,禁不住流泪了,下决心继续提供赞助,联络有关人士把这一活动一直举办下去。

  时至今日,“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已经是第六届了。参加活动的学生只需自行购买往返香港的机票,从香港到内地参观、访问的经费全部由活动发起人提供。每年该活动赞助费需300多万港元,但陈瑞球、梁国贞等发起人和香港大学等8所高校及其他有关人士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华裔杰出青年同寻血脉之根

  从7月10日开始,240名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学府的优秀华裔大学生怀着探访家乡、认识中华文化的热切盼望,开始了第六届“海外杰青汇中华”的旅程。在10多天的行程中,香港的繁荣似锦、广州的开放发展、西安的古朴凝重、北京的雄浑大气给交流团的团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民大会堂拜会国家领导人,参观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重点项目,与当地大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及主题研讨等活动,让海外华裔青年们对中华文化、中国的现代化以及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进步很快,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林佩恩说。在与其他华裔同学尤其是与大陆同学交流中,她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有着同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而且还喜欢同样的流行歌曲、电影。在交流访问期间,她的汉语说得不是很流利,但始终坚持用汉语与大家交流。在人民大会堂发言时,她害怕自己发音不准,专门请人在讲稿上标注了汉语拼音。

  7月21日晚,在“海外杰青汇中华”交流团的离京晚宴上,传出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的歌声,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温迪在北京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生日。在来自五大洲的华裔朋友的祝福中,温迪吹灭了生日蜡烛,眼角闪着泪光:“Im fine!Im fine……”

  海外中华儿女不忘根本

  “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举办6年来,先后涉及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名华裔杰出青年有机会参与,是唯一一个每年一届把世界不同地方的华裔杰出青年组织到一起,进行寻根问祖、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活动。“同学们走访了广州、北京等多座城市,对中国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感到很震惊,改变了自己原先的看法。”梁国贞女士对同学们的收获甚感欣慰。

  一位曾经参加“海外杰青汇中华”活动的华裔青年发现,北京的一些路牌上有中英文不规范之处,就自发地将参加过活动的华裔青年组织起来,向北京有关方面提建议,改正大街上中英文不符的路牌、路标,为北京奥运做贡献。

  “中国的整体经济还需要加快步伐,我们华裔青年人都要为之作出贡献,”来自马来西亚的何翊端说。“我们可以作为桥梁,将中国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我们都有共同的中国根,都有责任、义务和机会为中国的发展效力。”

  在香港教育学院主修教育学的钟百灵表示,回去后会告诉她的同学以及将来的学生,一定要到祖国内地去亲身体验,那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澳大利亚华裔学生林佩恩还打算明年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要将中华文化继承和传递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7月23日 第二版)

  作者:王士斌 田丰 文/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