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警惕安全事件的“次生灾害”(主流评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5:51 人民网-江南时报

  今年盛夏迎来的强台风“海棠”过去了,台风过后的一个对手名叫“次生灾害”,这是要防范的,因为它同样会带来安全事件(见7月22日《都市快报》报道)。所谓“次生灾害”,就是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它是灾害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其实,“次生灾害”不仅仅在事后发生,比如“海棠”到来过程中,就持续“加热”广东,使广州“热破”了纪录;“次生灾害”也不仅仅发生在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在其他各种安全领域同样存焉。

  近来在食品与卫生领域,就有两次“次生灾害”伴随发生,其一是啤酒风波,其二是疫苗事件。在“95%的啤酒添加甲醛”的“新闻”沸沸扬扬一周之后,国家有关部门经过检测,通报国产啤酒是合格的;同时有清晰的报道指出:是幕后黑手操纵制造了“啤酒甲醛风波”(7月17日《京华时报》)。而对于安徽省泗县疫苗事件,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则声明,所用甲肝疫苗为合格品,卫生部日前将此事件确定为“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新华社7月16日电)。与“原生灾害”不同的是,这两次事件在“次生灾害”意义上,直接受损的主体不是百姓不是公众,而主要是企业:“啤酒甲醛风波”中,致使有的企业啤酒出口一度受阻;“泗县疫苗事件”中,生产合格疫苗的浙江“普康”遭受重创。

  要避免类似“次生灾害”事件的光临,治本之途在于防范与避免“原生灾害”的发生。因为“原生灾害”就是“次生灾害”的“原动力”。近几个月来,食品不安全事件接连引爆,从“苏丹红事件”到“光明奶丑闻”到“脏哈根达斯”等等等等,加上此前的“空壳奶粉导致大头娃娃事件”,这构成了强台风般的“原生灾害”。这样的“强台风”导致了一个无形的后果,那就是公众普遍对食品产生恐惧心理,以及对合格疫苗这样的科技产品也产生信任危机。商务部有关人士18日在北京说,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仍达8%左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7%;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据新华社7月18日电)。由此可见,这么严重的“原生灾害”不根除,“见风就是雨”、“株连好东西”的“次生灾害”今后仍有可能出现。

  就“次生灾害”本身来说,其最大的“内驱力”,往往就是“利益”二字。在日前召开的“关于啤酒甲醛情况说明会”上,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就透露说,近年来个别生产混合澄清剂(取代甲醛的啤酒加工助剂)的公司,为了达到让政府强制取消啤酒甲醛酿造工艺从而扩大其产品销售的目的,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制造影响,给啤酒行业和社会造成混乱;而一些国外啤酒企业出于贸易保护,也期待通过恶意炒作而达到争夺中国市场份额的目的。就“啤酒甲醛风波”这场“次生灾害”来说,“始作俑者”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都是因为掉进“孔方兄”的钱眼里不能自拔了。

  在“次生灾害”发生并加强的过程中,媒体通常就成为了推波助澜的“外动力”。有人形容啤酒甲醛风波“像十二级台风一样眨眼功夫席卷各地”,这其中媒体显然是“功不可没”;风波发端也是有人以“读者”身份给媒体写信,成功利用媒体和社会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心理,从而制造出风波的。

  在我大致说清楚了“次生灾害”的“原动力”、“内驱力”和“外动力”之后,那么,“次生灾害”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就不应该怨天尤人,而是致力于共同构建对于“原生灾害”的防线,努力避免“原生灾害”的发生;要知道,作为“原生灾害”的强台风“海棠”我们无法叫它不发生,而食品卫生领域的“原生灾害”,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其发生。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23日 第一版)

  作者:徐迅雷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