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能水质无污染(流行ing)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5:56 人民网-江南时报

  进入7月份后,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令众多饮水机厂商兴奋的旺季市场已迫不及待地来临了。从记者了解的情况发现,许多厂商已纷纷应势而动,终端卖场中展示的2005年新品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技术革新:首先杜绝二次污染,其次就是节能。

  技术革新:对“二次污染”说不

  饮水机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二次污染。据有关环境卫生监测部门检测显示,如果桶装饮水机内冷热水胆三个月不洗就会大量繁殖细菌、沉淀残渣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很多饮水机生产厂家对以往的技术均做了相应的改进和推陈出新。

  这些技术革新中,有的是通过正负离子杀菌技术,对进入饮水桶的病菌进行过滤杀菌。通过饮水机内部的离子发生器产生正负离子群,当它们遇到细菌、霉菌、病毒等有害物质时,就能将它们彻底分解成水分子等无害物;还有的技术索性去掉了污染的源头———饮水机热胆。比如有的厂商设计出了无热胆即热式饮水机,它采用了独特的电加热系统,“切掉”了传统饮水机的热胆结构,它使用独特的电加热体,使水在流过时迅速将其加热至所需温度,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

  节能: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能源的紧缺,电价也在上涨,开发更节能的产品成为家电行业的一种共同趋势。普通消费者认为像饮水机这种小家电,不可能会消耗多少电量,其实不然。曾有业内人士对有关饮水机进行过这样的测试,当饮水机将1桶水加热完毕后,让其处于保温、加热、保温这种连续的工作状态24小时,功率在600瓦的冷热两用饮水机耗电1.5到1.7度;单冷或单热的饮水机耗电量约为0.75度。由此可见,饮水机节能产品的推出成为应势之举。

  鉴于此,在推出健康饮水机的同时,今年众厂家也纷纷将节能融入了其中。有的饮水机新品就采用数码微电脑调控及流体自动配合原理,能充分利用常温水与热水或冷水作配合,达到高效节能的功效。还有一种“防二次污染”饮水机,由于其冷触媒技术相比同类过滤装置无需再生更换,使用寿命长,因此其节能环保效果也十分明显。

  专家支招:家用饮水机消毒

  鉴于一些检测机构发现,饮水机的给水环节导致水质的二次污染。为此,有些厂家增设了上门清洗饮水机的配套业务。但是这些消毒员的消毒措施是否能真正地让市民喝上放心水呢?请看他们的具体操作。

  第一步:拔去电源插头,取下水桶,打开饮水开关,放去饮水机腔内的剩余水。

  专家评析:对饮水机消毒的第一步是放出饮水机腔内所有的剩余水。但是,我们平时打开饮水机的龙头,只能放出一小部分水,所以,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欠缺。正确的做法是先打开饮水机后面的排污管,排净余水。因为排污管里的剩余水才是导致饮水机二次污染的关键,然后,再打开所有饮水开关放水。

  第二步:用镊子夹住酒精棉花,仔细擦洗饮水机内胆和盖子的内外侧。

  专家评析:饮水机的这些部位由于直接与空气接触,很容易积聚细菌。用酒精擦洗,可以去除上面的污垢,为下一步消毒做准备。

  第三步:往饮水机内胆里倒入300毫升多功能消毒剂,浸泡10到15分钟。

  专家评析:饮水机腔体的容量为2升左右,区区300毫升消毒剂,只能消毒极其有限的饮水机内腔空间,这样的消毒是无效的。正确的做法是将300毫升消毒剂溶解到2升左右的水里,再充盈整个腔体,留置10到15分钟。

  第四步:打开饮水开关,排净消毒液。

  专家评析:如上所述,饮水开关只能放出一部分消毒液,大部分仍滞留在腔体内,如不排尽,会成为新的水质污染源。正确的做法是打开饮水机的所有开关,包括排污管和饮水开关,排净消毒液。

  第五步:用1000毫升清水冲洗整个饮水机腔体,然后打开饮水机的所有开关放水。

  专家评析:用1000毫升清水冲洗是远远不够的,会导致消毒液残留在饮水机内。正确的做法是用7到8升的清水连续冲洗饮水机整个腔体,打开所有开关排净冲洗液体。

  第六步:用抹布擦洗饮水机开关处的后壁。

  专家评析:当用杯子盛水时,很容易碰到饮水机开关处的后壁,所以,此处不能只作简单的去污处理。正确的做法是用酒精棉花擦洗开关处的后壁。

  饮水机消毒完毕,还可能有微量的消毒液残留,不可以马上饮用。正确的做法是放一杯水,闻闻有没有氯气味。如有,再放水,一直到闻不出氯气味才可以放心地喝。

  转自京华时报

  《江南时报》 (2005年07月23日 第二十三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