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历史成为镜子而非绳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9:00 南方都市报

  海外观潮之西冰专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日前表示,中国今年对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并不是“反日”,也没有简单地和目前日本政府的态度联系起来,60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不是日本这一代的事情,是日本上一代的事情。他还说纪念抗战胜利,是对未来起警示作用。

  这是一种成熟的历史观:让历史成为镜子而不是绳子。中国纪念抗战胜利,并不是为现实政治服务,也不是要在日本人身上系一条绳子,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文明建构与和平追求。如果说文明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话,那么追忆历史就是惟一的渠道。如果没有以前人的血腥、野蛮和愚昧及其结果为鉴,是无法生造出“和平”、“正义”、“仁慈”、“礼让”、“宽容”这些文明的核心部件的。

  几个月前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胜利日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英、美、俄、中等二战的战胜国首脑一道出席纪念活动,并向打败本国军队的苏联阵亡将士鞠躬献花圈,“以德国人的名义”请求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就德国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原谅。

  几周前英国举行特拉法特海战胜利200周年,那次战役英军以少胜多,打败法国、西班牙联军,打破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美梦。在庆祝仪式上,法国航母舰长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参加庆祝活动是一件荣耀的事,整个欧洲都应当吸取干戈相向的教训。如果拿破仑那次赢了,可能没有今天以和平原则建构的欧盟,至多让伦敦特拉法特广场发生一点变化——在那里高耸的雕像不是纳尔逊将军而是拿破仑。”

  几天前英国举行二战胜利纪念,除了对那些保卫国家献身的公民致敬以外,他们很坦然地承认胜利主要来自美国的参战和苏联红军近10倍于盟军的牺牲。他们不讳言英军在新加坡不战而投降日军的耻辱,也不回避英国战俘在日军羁押下修建铁路的惨状。

  德国人对二战的忏悔立场,法国人对拿破仑的达观态度,英国人对胜利的自知之明,标示着欧洲文明的高度。这种觉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往事的真实性不断追寻的结果。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似乎是欧洲政界、学术界、传媒界、文艺界无休止的话题,每年都能挖掘出新鲜的实事,解读出与以往不同的深意。

  历史镜面越擦越亮,胜利与失败的绳索、我党与你族的心结一一解开,经验和教训成了人们共同的财富。上世纪90年代,法国总统密特朗曾邀请德国前总理科尔参加二战纪念活动,科尔婉拒了,他怕德国人心理上不能接受;欧美盟国承认苏军在二战中的卓越贡献,也是近几年的事,冷战阴影遮蔽了历史的真实。现在,这一切都敞亮了。

  但历史首先是绳子而非镜子,因为对历史的真实性挖掘越深入,不仅会显示他国他人的污迹,也会暴露自身的丑陋,所以有“正视历史需要勇气”之说。但没有对历史的回溯就谈不上文明的演进。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往往是那些敢于把历史“裸露”的国家。对历史深入认知的过程,其实是让绳子变成镜子的过程。

  笔者在英国生活数年,目睹历史在文化生活中的分量之重。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不是程式化的“10年大庆,5年小庆”,而是日常性的,对历史真相的挖掘兴趣和批判意愿,远远超过功利性的“爱国教育”。水落石出的结果是,欧洲国民不仅对本民族更加自信,也从别国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很多久远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昨天,给人启蒙的同时把文化的香火承接下来。他们不会自我标榜成“爱国者”(那样会被视为政治虚伪),但自己国家遭遇危机时会挺身而出。这实在让人慨叹!

  历史一旦成为镜子,先辈们便不再分国界族别,他们的智慧、滑稽与劣行皆成了后人的警示碑。美英军队曾以“民主和自由的卫士”闪光,而历史镜子中的真实是他们也和苏军一样强奸妇女,甚至在解放奥斯威辛时从尸首上抢劫金银,《时代周刊》1945年报道说“我们的军队也被人看做‘抢奸之师’”;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其根源部分来自大英帝国的统治术启蒙,犹太集中营更是从英国殖民非洲的经验中“照搬”的;盖世太保的行刑逼供术,是法国人征服阿尔及利亚的暴行的进化版,二战后又被美国传授给拉美军人政府,至今在美国的古巴关塔那摩和印度洋迭戈加西亚(DiegoGarcia)海军基地使用……当历史图像较全面地展示在眼前时,你很难区分这是德国人的罪状,那是英国人的暴行,惟有从中学习和自省,才能减少愚昧和野蛮的质地,增添智慧和文明的基因。

  中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努力澄清历史的真相,是智慧加勇气的行为。智慧的是,中国纪念抗战胜利的目标是解除历史套在中日关系上的绳索和心结,通过正视战争的残酷来保证长远的和平;勇气的是,纪念抗战同时是中国人自我反省的痛苦过程。为什么国难当头时仍有“必先安内”之说?为什么“革命者”汪精卫要臣附于法西斯主义?公允地回答这些问题,必然要露民族之短。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为了亚洲文明的演进,让我们共同正视历史吧。 (作者系旅英资深媒体人)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